一、何谓胎息
所谓胎息,本意是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在道家引申为以下丹田炁机翕张为核心的内功呼吸方式。胎息是生命的原始状态,它孕育着生命本质的根本奥秘。古代修道者通过数千年的实践证实,胎息是补充元炁、消除疾病、返还青春、乃至成就内丹、修真得道的密法。
唐代以前,道家修炼法门呈百花齐放之势,导引、行炁、辟谷、房中、服食等各成其派,胎息也为其中重要一支。唐宋以后,内丹奠定了在道家修炼中一枝独秀的地位,其他各类修法则被贬斥为旁门,而胎息也纳入内丹体系中成为其重要环节。
人类生命最初的孕育过程,是心识与命炁相合的一个生命体(中阴身),入胎来与父精母血相结合,形成胚胎。父精母血发育为人的肉体,命炁发育为人的经络系统(七万两千条炁脉),心识发育为人的精神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命炁的鼓荡开合是其中的主要动力,《入胎经》说:“若彼弟子熟调沙糖,即以气吹,令其增广,于内虚空,犹如藕根。内身大种,地水火风,业力增长,亦复如是”,而《修真辩难》云“即人受生之始,父精母血,交合杳冥之中,有一点造化氤氲之气,入乎胞胎。始而无形生形,无象生象。五官百骸、四肢五脏不期然而然。虽父母亦莫知其所以然。胎中即具先天灵气。元神已藏于中。”这就是道家所言的胎息原理。因此,胎息的实质,在于生命孕育期间,先天元炁(命炁)通过开合运动,为生命发育提供能量。道家强调人体修炼必须达到胎息状态,也就是为了模拟这个发育过程,实现生命再造的奇迹。
二、胎息旁门历史上,各家各派对胎息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认识,在此不妨一一审辨之。
1以腹式呼吸为胎息者如《赤松子胎息诀》:“气穴之问,昔人名之为生门死户,又谓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久之,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肢康健,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
2以毛孔呼吸为胎息者如《太始氏胎息诀》:“夫道,太虚而已矣!天地日月,皆从太虚中来。故天地者,太虚之真胎也,日月者,太虚之真息也。人能与太虚同体,则天地即我之胎,日月即我之息,太虚之包罗即我之包,岂非所谓超出天地、口月之外,而为混虚氏其人欤。”
3以闭气为胎息者如《李真人胎息诀》:“夫胎气真气者,入于一净室,焚香,面壁东南,结跏趺坐,心无挂念,意无所思,澄神定息,常于遍身观之,自然通畅。诸学之人,不得全闭定气,全闭则伤神。但量自家息之长短,放气出入,不得自耳闻之,如此则妙也。若常常调息,不出不入,久而在于丹田固守在之者,名为真胎也,道必成矣。”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以上三种,皆非道家正宗之胎息观,只是一家之说。时至今日,坊间广泛流传一种以腹部起伏运动为特征的胎息,且多炫耀其腹部及肢体运动幅度之大,以之攀附《道德经》所言之橐龠。殊不知橐龠只是一种比喻,其本质是人体先天元炁的内在无形运动(见前),而不是腹部和肢体的外在有形运动。此种以外动为特征的胎息观,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气功热之某大师,又经当时红极一时的某丹功流派加以吸收利用,迄今流*无穷。
三、胎息正法胎息正法,必先有“胎”而后有胎息。“胎”也是一种比喻,其实是指神炁合一的丹田元炁状态。前面讲过,来母腹投胎者,是心识与命炁相合的一个生命体,这是胎的核心。而道家修炼要再造胎息状态,必须先使自身元炁与精神打成一片、混成一体,此即内丹所言的“胎”。
如《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中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而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张景和胎息诀》云:“真玄真牝,自呼自吸,似春沼鱼,如百虫蛰,灏气融融,灵风习习,不浊不清,非口非鼻,无去无来,无出无入,返本还原,是真胎息。”
为便于后人参学,我将真胎息要点总结为四条:
1、真胎息发生的条件,是“神气相抱,一灵独觉”。
2、真胎息发生前,呼吸必有一个特殊的变化。
3、真胎息发生时,丹田必有一个特殊的运动。
4、真胎息发生后,玄关必开,“先天一炁自虚空中来”。
至于其中的种种内景,则不再赘言,以免使后人产生暗示、心生幻境。
每天都感觉很累,没长跑却像长跑了一大圈,没做事却像做了很多事。
除了感受到的疲倦,精疲力尽,有时候身体并不觉劳累,却在某一日突然发生了大状况。
这也是不少过劳死发生的原因。疲倦已不知不觉潜藏多时。
正如这样的年轻人:痛心!女大学生跑步猝死!提醒:猝死有个“黑三角”,千万别凑齐!
疲劳可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上,除全身乏力外,还有四肢怠惰、腰腿酸软、精神不振、视力疲劳、阳痿早泄、反应迟钝等症状。
中医称疲劳为“懈怠”、“劳倦”、“疲乏”,属“虚劳”、“虚损”范畴,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图片
2
五劳就是五种劳损,包括五脏之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所以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说。
七伤,指七种对身心伤害的因素,包括大饱伤脾、大怒伤肝、强力受湿伤肾、形寒伤肺、忧思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伤志。
六极则比较生僻。极,极品,极致,指疲劳引起的六种较为严重的机体反应:筋极、脉极、肉极、气极、骨极、精极。
曲运神机成心劳,应在脉。表现为血脉亏损,常伴见面无血色,头发脱落,易怒,言语不快,惊跳不定等。
意外过思成脾劳,应在肉。肌肉痿弱困怠。体表如有鼠走感,多汗,四肢急痛,或软弱,皮色变等等。
遇事而忧成肺劳,应在气。以气虚为主证的劳伤虚损重证。如短气不能言,喘急胸满,易怒等。
持志节成肾劳,应在骨。骨弱髓枯。虚寒证可见腰背痛,不能久立,面肿而垢黑,发堕齿槁。实热证可见牙痛脑痛,耳鸣面黑,手足疼痛。
而关于精极,通指五脏六腑之病候。五脏六腑皆有精,腑脏调和,则精常输泻,若腑脏衰,则形体皆极,齿焦毛发落,悲伤喜怒,目视不明,耳聋行步不正等等。
以上各种劳累,以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积劳成疾的过程进行,由过劳、情志、外邪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引起。
图片
3
宋代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补益地*煎,治五劳六极七伤。
组成:生地*10斤(捣绞取汁),椒红90克,炮附子90克。
图片
生地*清补肝肾,滋阴凉血补血。
生地*,性味甘苦寒,活跃于心肝肾经。因心主火,火有余易灼伤血脉,导致阴虚血热。所以用生地凉血清热,可以达成养阴生津增体液之效,治心热、手足心热,清肝火防肝阳上亢,并益肾水,生精血。
图片
椒红,为蜀椒的外壳(椒目为果皮里面那颗黑色的种子)。
纯阳之物,味辛麻,气温热,温中行气、逐寒止痛。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引起的麻木疼痛,水肿泻痢。入肾补火,治阳衰小便频,久痢久泄诸证引起的手足无力等。
生地*配椒红,为宋代官修医书《圣济总录》椒红丸。
治元藏伤惫(五劳七伤),耳聋目暗:椒红一斤,捣为末,生地*七斤(肥嫩者)(1:7的比例)。上二味,先将地*搀绞汁,铜器中煎至一升许,停火,待稀稠适当,与椒末合在一起做成如绿豆大的丸剂。每日空腹暖酒下三十丸。
图片
二味加上炮附子,治疗的范围更广。
炮附子辛甘大热而助阳,活跃于心肾脾经,补心阳以通脉,除脾湿肾寒。因其性善走,宣通气血也是倍儿有力。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妙品。
清代名医吴佩衡评价附子:“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证,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
故而三味合用,调气血阴阳,补五脏心肝脾肺肾,除疲劳,治五劳六极七伤。
补益地*煎制法服法:将炮附子和椒红制作为细末,加入生地*汁中,以慢火煎熬成膏,盛于瓷盒中。每于饭前以温酒调下半匙。
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当然,“胎”有不同层次,胎息亦有相应的变化。上品丹法入手即是修胎息,得初步胎息则开命功玄关,此大致相当于佛法所言之“未到地定”,而后只要清静自守,功夫自然上长,达到炼炁化神之境时,高级胎息方可产生,此则相当于佛法所言之“二禅”至“四禅”。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难以追根溯源,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