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身体虚,都有什么脉象
TUhjnbcbe - 2022/9/12 16:50:00
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医圣张仲景曾详细记录过多种脉象,以及与之对应的病机和疾病表现。掌握了这些关系,将对我们学习仲景医学诊疗体系、把握临证思路产生很大帮助。今天就带大家回归经典原文,学习下5种虚证的临床脉诊要点。

虚寒证

迟、沉、微

特征:脉动无力。

出处:

《伤寒论·平脉法》:“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

《伤寒论》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脉经·辨三部九候脉证》:“微即阳气不足。”

按:

虚寒证与实热证相对,迟脉与数脉相对。《脉经》曰:“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迟脉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脉的去来迟缓,之所以迟缓,是因为脉动无力。脉经中记录的微,也是脉动无力之意。

虚寒证就是阳虚证,阳不足则人体的动能不足,所以脉动无力。经典中虽然有对虚寒证沉脉的描述,但一定兼有脉动无力的特征,因此,虚寒证的总体脉象特征是脉动无力。兼有沉脉的虚寒证,临床中不容易摸到,只有按至沉位才能感受到较为无力的脉动。

仲景书中对于虚寒证仍有浮脉的描述,这就是临床中由于阳虚比较明显而虚阳浮越的脉象,这样的浮脉仍旧是一种不及脉,同样以脉动无力为特征。

气虚证

虚、微

特征:脉动无力。

出处:

《伤寒论·平脉法》:“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按:

气虚证的主要特点就是气虚,气虚则气血循行推动无力,从脉管来感受就是脉动无力。

气虚证和虚寒证两者从脉象特征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包括气虚证也可能会出现在浮位,从而感受到一个相对突出的脉动,但其根本特征仍然是脉动无力。

《脉经》曰:“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其中虚脉就特别强调“迟”,也就是脉来迟缓无力,而微脉实际上包含了细和无力两个特征,气虚证重点要把握无力这个特征。

揭示仲景阴阳脉法临证方法——阴虚证

细、数

特征:脉管细,常兼有寸部或浮位的一个相对太过脉。

出处: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百合病者……其脉微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防己地*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按:

阴虚证也就是虚热证。阴虚包含了血虚、津液虚,之所以仍旧把阴虚证单独拿出来讲,就是强调在血虚、津液虚的基础上兼有虚热的症状及脉诊表现。

脉管中的阴就是物质,阳就是能量。脉管中的物质少,就表现为脉管细、沉细。

仲景书中对阴虚证的脉象并无明确表述。百合地*汤是阴虚证的代表方,原文描述百合病的脉象为微数,主要表达的也就是阴虚证脉管细而数的特点。防己地*汤重用地*,也是为针对阴虚证而设,其中的脉浮,就是在脉管总体细的基础上,往往寸脉的浮位还会有一个相对太过的脉,其代表的病机就是阴虚。

津液虚证

细、沉

特征:脉管细、沉细。

出处: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按:

人体的津液虚,在脉管的表现同样是脉细、沉细。条提示的不可发汗,就是为了强调避免在津液虚的基础上再伤津液,此处的微也主要是表达脉管细。62条以脉沉表达发汗后津液虚的脉象,具体为沉细。

临床中,遇到大汗后、吐后的病人,由于津液在短时间内快速损失,就容易出现津液虚证,把握阴虚证的脉象有利于诊断。

创制“病机脉证图”指导经方临床实战——血虚证

特征:脉管细

出处:

《伤寒论》第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按:

当归四逆汤(图26)是仲景书中特别重用大枣的一张方,重用大枣的目的是养血,针对的是由于血虚导致的手足厥寒,而血虚证对应的脉象就是细脉。

与阴虚证、津液虚证相同,人体的血为阴,气为阳,脉管中的血就是阴性物质,脉管中的血少了,脉管自然表现为细。

当归四逆汤提示的病机为在血虚的基础上血行不畅,所以导致了手足厥寒。因此,当归四逆汤证从病机上既可归入血虚证,也可以归入血瘀证。

脉学实战好书本文出自《仲景阴阳脉法》一书,作者陈建国老师在本书中为大家逐一阐释分析了阴阳盛衰、升降治法、阴阳脉诊、经方脉象、脉证合参等几大方面。在仲景学说原始思维的基础上,将经方的理、法、方、药进行全面梳理,将病、脉、证、治贯穿起来,从而准确高效地诊治疾病。

《仲景阴阳脉法》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从“阴阳盛衰”“升降治法”中提炼出“阴阳脉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对“阴阳盛衰”的脉诊方法,以左右手分别诊断阴阳盛衰(左手候“阴”盛衰,右手候“阳”盛衰),并通过“左右阴阳脉法”,将经方医学乃至经典中医的理法方药融会贯通,特别切合临床实战。仲景阴阳脉法体系包括阴阳盛衰理论、升降治法理论与脉诊阴阳理论,涵盖了经方的“病机、诊断和治疗”这三个中医治病的主体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理论体系完全是按照中医经典的思维进行梳理,对于其中融会贯通的延伸,力求不偏离中医经典的出发点与本意。

往期精彩推荐RECOMMEND

老中医的多年经验,银屑病分早、中、后期用药

心、肝、脾、肺、肾皆可补,这味中药厉害了

手足汗出明显,是怎么了?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仲景阴阳脉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陈建国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1
查看完整版本: 身体虚,都有什么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