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逆、头项强急,胸前缺盆处亦有凝结者,水气从胸上聚于头项,肌肤不润而失于淖泽,甚则肌肤甲错,腠理不固。此乃阳气未盛,正气未达皮肤,升降失司,表虚下衰,属桂枝加*芪汤证。
此证宜用循(扪)诊法,以审肌肤。然肌肤之诊非文辞所能尽言,只以手扪之,便可了然于心中。
古云:“循尺肤之滑涩,审肌肉之坚脆。”即此之谓也。简而言之,以手掌平按于肌肤,从胸至腹,轻循数遍,便可察肌肤正气之兴衰。肌肤湿润充实者,则为正气旺盛,肌肤干涩粗糙者,则为腠理不固。尤以胸肺间隐隐有水气者,则有胀满之证,水气由此上犯,从肩背颈项至头部受邪,或在肩背发为酒刺样细疹。
大凡用心诊察此类病证,验之数人,便可断判正气盛衰虚实矣。而参以脉诊,察卫气之强弱,益且详尽。
丹溪所谓:“肥白而多汗者,宜*芪,黑瘦者慎用”之说;为其一偏之得,不可尽信之。黑瘦肥白皆应据皮肤有无水气。且自汗,盗汗皆由正气劳伤而致,虽皆可以*芪治疗,然非仅去其水气,但以助正气补劳损,使其旺于肌表为主。故表气和而汗自止,肌肤实而水自去。何以只去皮肤之水而主以*芪乎?《金匮要略》云:“*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汗之病,因于表虚。两胫冷,为阳虚于下。大凡表虚者,则冲气上逆,气逆则下部自冷,此为内因。即令发热,并非外因之邪,此病以汗从历节出,故属历节病。属者,属下之意,以示并非正证。历节乃历节疼痛而*汗出之病名,其详论略。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又”即“再”。食事已而汗出,又常常入暮而烦躁,寐中盗汗出。此乃劳气使然。盗汗即睡眠中出汗。劳气与前述荣卫俱劳之“劳”意同。
正气者,卫外固护肌肤,气血津液迥流行于体内,而不外泄于腠理。劳者,即正气疲劳,失其守护之功。不可误认为心气之劳。
暮而汗出者,盖由热所致,虚热之汗,多出于午后至日暮。且盗汗乃寐中出汗,故放于暮字下。
“若汗出已,反发热,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已者,必生恶疮。”
凡发热汗出而解者,为其常,今汗已出,反发热者为其变,故曰“反”。然则发热并非表证,因气血郁滞所致。气血郁则正气受损。此热,此汗久不止者,津液枯竭,其身必甲错,甲错即肌肤如鲛皮状。发热不止乃气血郁而不得散,故必发恶疮痈脓。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
若未汗前身重,汗出已辄轻者,其身重乃因肌表水郁所致。此证久久不止,必身瞤动,瞤即肌肤跳动,此乃水气入经、冲逆之候;若身瞤动时,每发胸痛者,其瞤为水气冲逆所致,故同时气上冲胸。身瞤动之下以“即”字衔接,乃瞤与痛间紧接之谓也。此句稍见虚候,较前句所述,加重一等。
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汗,桂枝加*芪汤主之。”
此段为承前四段,为论又重一等之剧证,故上接以“又”宇。“腰以上必汗出,下身无汗。”与前述“两胫自冷”相对,无下部冷而汗出之象,足见比腰以胫冷更深一层。驰者,松驰也。腰髋者,枢机也。如驰而痛,此因瘀水兼郁热所致。“如有物在皮中状”为麻痹之状。循按肌肤,皮中似有物相隔,非自身感觉。此乃瘀水聚于腰部,下部阳气虚少之故。“剧者不能食”乃因冲逆势剧,胸中窒塞,故不能食。所谓“不能”,即欲食不能,并非无食欲。
《金匮要略》曰:“身肿而冷,如固痹状,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汗。”此与前述“胸中痛”相较,其证又重一层。
身疼重亦因瘀水及郁热所致,与前述“身重”对应,烦躁者,与前述“暮盗汗”相应,例所谓“暮躁”是也。盗汗乃眠中汗出,尚未至烦躁。可知今之烦躁,亦更深一层。例所谓“暮躁不得眠”即此之谓也。小便不利为气不下降所致。
上述兼有表证,且汗出者,名为真*汗病。而其治法,调和营卫,散郁行滞、疏达气血,冲气自平,故施以桂枝汤原方。更加*芪以固表气,实腠理。阳气旺于肌肤,则冲气自降,腠理固密,则瘀水畅流,小便通利,诸证悉愈。案:*芪二两,《外台》作五两为是,今从而改之。
案:原文谓胸中痛,剧者不能食,为*汗。此与胸中窒而不能食,食则聚痛,暮躁不得眠相同。与《伤寒论》梔子豉汤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及“烦热而胸中窒”、“心中结痛”证相同。
*汗因其汗而致烦热、胸中窒及胸中痛,隐含梔子鼓汤之证。且后世医家有云:“若与*芪令人胸满。如丹溪曰:*芪补气,若面黑形实者服之,令人胸满。*芪质地轻浮,虽能助正气以达肌表,若胸中之郁不解,则其气升腾,留聚胸中,蕴积不散,是以致胸满或纳呆,故此医者不唯知其补气之功,且须能避其害而用之。
随其见证,于*芪方中合栀子豉汤与之,纵令黑瘦多气之人,亦无妨碍,此系友人延生堂发明,余屡用屡验。因不敢独擅其美,故并记于此,以飨同道,以欲叨延生堂之嘉贶云尔。
*芪桂枝五物汤
*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身体麻木不仁。其方乃桂枝加*芪汤中去甘草增生姜而成。
余就其加减考其方意,所谓血痹不仁,劳气使然。与桂枝加*芪汤相较,无全身急迫症状,如发热烦躁、汗出身痛等急迫之证,故去甘草,因其阴阳微而抑遏于内,其抑遏者,不在下焦,而在中上二焦之间。胃内寒饮,故加生姜。生姜能祛寒散水,以开胃口而升腾阳气,助桂枝*芪白芍之力、通达周身、宣畅腠理,血脉因之活泼流动则麻痹不仁之证,随之而愈。此乃桂枝*芪之力,不可不知。
《方极》云:“桂枝加*芪汤证,不急迫两呕者窃,”窃以为仅就此方,并非从其主证所论。此证虽有桂枝,但无冲逆之证,麻痹不仁属外证,当无发呕,所以加生姜者,并非以呕为据。
《金匮要略》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者,血脉涩滞而麻痹也。此所以血脉涩,乃阳气不得宣畅。若阳气不畅,则阴气乘虚而犯,故见身冷、手足厥逆等证。今虽血痹,然阴气亦微,故曰阴阳俱微。
或曰:“此句是举脉证。”然依傍例证之,则非为特举脉证。若是言脉证,必冠以“脉”字,则“阴阳”之上脱“脉”字可知。但以阴阳二气俱微解,其意尤为明了。
又案:“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九字,并非正文,乃注文误入正文,若不然则属叔和所加。古人举脉,但为辨其疑似,皆概而言之,不细辨寸、关、尺。依他例可知。
风痹以正气虚弱,邪气侵入,麻痹不仁而得名。血痹,非外来邪气所干,但因正气疲劳而血脉不行,故曰“如风痹状”,此其二者所不同也。《金匮要略》本证与虚劳并论,推知劳气便为此意。
*芪桂枝苦酒汤
*芪桂枝苦酒汤治*汗、身肿、发热汗出之证。
此方以*芪为主,佐以桂芍,并以苦酒煮之。与相*芪桂枝五物汤相较,去生姜、大枣而加苦酒。证见身肿汗出,以其水盛于肌表,正气不足,故以*芪为主。发热汗出虽同于桂枝加*芪汤证,其所不同者,*汗犹如*柏汁,可资鉴别。此盖血脉郁结,热气内蒸而成*汗。
案:*汗、*疸其病各异,*汗之汗色*而染衣,*疸乃一身面目悉*,故曰发*。*汗因表虚郁热,*疸因饮食、女劳,其因各不相同,详见《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曰:“*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粘衣,色正*如柏汁,脉自沉……,宜*苠桂枝苦酒汤主之”。
身体肿者,因于肌表瘀水多而正气衰,故本方重用*芪。
发热者,血气郁滞所致。因发热故汗出,因汗出而致渴。故曰:“发热汗出而渴”。
风水者,身肿、脉浮、汗出,其状相似,故曰“状如风水”。然风水其汗不*,其脉不沉。风水乃感外邪而发,故脉偏浮。因举汗色、脉象以辨其疑似。
此证因阳气不畅,故虽发热但见脉沉,所谓“自沉”为自身之脉证,并非别因所致。
案:前后问答之文,系后人补入,故删之。
以上二方,皆源于桂枝加*芪汤,一者有汗出,一者无汗出。然而皆以劳气为病因,故无须假汗出与否而别之。其肌肤诊法,当依照前例。
防己*芪汤
防己*芪汤治水在皮肤如肿,或身尽肿之证。
此方虽以防己为君,*芪、白术为臣,然其伍*芩,至关紧要。盖*芪能补气行水故也,以其无须解郁滞、和气血,故不伍桂芍。
诊表虚水气之法,病家肌肤肥白,扪之其肉虚软,松驰无力。此属肌肤之表正气不足,水湿泛滥之候。虽非水肿,以其表虚,当有水气。
此证,不拘男女老幼皆可患之,但多发于室女待字之年(二十岁前后)。卒然肥胖,冲逆气盛,两颊潮红、经水短少,情志郁闷,发于此病。
此肥胖之病,虽似发育所致,然其实属于表虛,不可以为佳象。医者若见经水不利,而误投通经破血之剂,非但无功,反招祸至。
又,曾记一男子患痼冷数年,夏月亦身着厚衣,遍服温热之剂,略无疗效。迄京师,虽延名医诊治,然亦无效。一医深思之后而投此方,一月许,宿疾豁然痊愈。
《金匮要略》曰:“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
脉浮、汗出、恶风,此系外感之证。身重乃肌表有湿之候。
此方非发散风邪之剂,专实肌表,利水气,自小便而出,则与湿气相挟之风邪,不治自去。
又案:此证汗出,因风而致,故汗之有无,非属必然。
又,此方亦可治风水。然治湿之意为多,风湿与水湿之辨,已如前述。
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汤治皮水,病四肢肿而冲逆肉瞤之证。
此亦属正气不达肌表而肿满,加之水气冲逆而肉瞤,茯苓为方中之主药,故为君。防己、*芪、桂枝、甘草相伍为佐,以宣正气,降冲气,而利水气。
或曰:“肿满坚硬而循之不润泽,犹革囊盛水,扎紧口、外而干燥坚满,此属阳气脱。或体内虽水分充足,但不达肌表,皮肤干皱,亦属阳气脱,多至不治。用此方,或加附子云云。”
《金匮要略》曰:“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聂聂:微动之貌,蠕蠕跳动,即肉瞤之状。此正气不达肌肤,则水气泛滥于肌表,故名皮水。聂聂而动,水气入经冲逆所致。皆为表虚水盛之候
。
以上二方,*芪虽非主药,但去表水之功皆在于*芪,是以列于*芪诸剂之下,隶属于前述诸证,读者遍览之,可得其旨。附:
桂枝加*芪汤(依《金匮》补入。)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芪(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服微汗,若不汗更服。
*芪桂枝五物汤(依《金匮》补入)
*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依《金匮》补入)
*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方以美酒醯代苦酒。
防己*芪汤(依《金匮》补入)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七,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差。
防己茯苓汤(依《金匮》补入)
防己(三两)*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