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对神经痛和风湿性关节炎有效,这样的验案很多。
患者是一位体格健壮的三十八岁男性,主诉从数月前开始腰痛,虽然用了诸如注射治疗等方法,但未感觉到轻快。
一九三三年六月五日初诊,脉浮,有力,全身肌肉呈紧张状态。腰痛并不因按压而加剧,屈伸时感觉撑胀样疼痛,脊椎无异常。
在《伤寒论》中对于项背强使用葛根汤,我考虑腰也是背的一部分,于是把腰痛看作是项背强证之一,投予葛根汤治疗。服药数日后,疼痛完全消除了,病人非常感谢。后来该患者陆续介绍来了神经痛、关节炎、脊椎结核等10余名患者,但其中的大多数并未取得理想的疗效。该患者有效的原因,应该是其脉浮而有力,肌肉呈紧张状态。如果是脉微弱,肌肉松弛的话,使用葛根汤不会有效,甚至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性。
老人等的慢性腰痛比起葛根汤证来,肾气丸证更多见。
最近,我自己亲身经历了腰痛症。并不记得有过度劳累,腰却疼了起来。我以为过二三天就会好,便没作处理。没想到疼痛渐渐加重,甚至到了影响日常活动的程度。于是便制作肾气丸服用。用药二三天,未见效果。感觉好像不是肾气丸证。腰痛的同时,有全身倦怠、肩凝。有些类似感冒的症状,诊脉为浮而有力。根据这些证候,也许宜用葛根汤吧。于是服用葛根汤一次,身体即变得很轻松,服药一天后,腰痛也就好了。
“脉浮,有力,全身肌肉呈紧张状态。”即可以看做葛根汤证,体质状态也似乎能够耐受麻*,但仍需做鉴别诊断。
“腰痛并不因按压而加剧,屈伸时感觉撑胀样疼痛,脊椎无异常。”腰痛的性质,结合患者数月以及接受过消炎镇痛注射疗法的病史,排除了软组织与骨关节急性损伤的可能。这种慢性期患者有时确实找不到压痛点,此时应用葛根汤,更多的是针对整体体质而非局部病灶。
麻*类方与桂枝类方治疗疼痛,患者体质需要辨别的要点,已在题目中点明。麻*体质偏于壮实,桂枝体质偏于柔弱。大塚先生在医案分析中强调了这一点:“该患者有效的原因,应该是其脉浮而有力,肌肉呈紧张状态。如果是脉微弱,肌肉松弛的话,使用葛根汤不会有效,甚至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性。”
“脉微弱,肌肉松弛”的情况,也多见于老年人。对此类患者,大塚先生的经验为:“老人等的慢性腰痛比起葛根汤证来,肾气丸证更多见”。
“葛根汤对神经痛和风湿性关节炎有效,这样的验案很多。”这一经验对我来说比较陌生,在治疗疼痛的方药中,麻*剂常用,但葛根汤多用于“项背强几几”的颈椎病,未曾想到将方证扩大到神经痛与关节炎的范畴,需要反思。
对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疼痛,麻*剂实,桂枝剂虚,附子、细辛痛甚,是一般规律。当然在经方组方过程中这几种类方是犬牙交错的,比如麻附辛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在临证时又很难将他们界定为某一种可以以一味主药来单纯解释的方剂。
读《伤寒杂病论》应前后照应,反复比对。读《汉方诊疗三十年》也是如此。利用书后的索引,可以将常见的治痛方药做一比较(桂枝加附子汤,前已解读,此处不赘述)。
5号案中记录了应用甘草附子汤的经验:“急性关节炎初期疼痛剧烈时,有时使用甘草附子汤。这种情况下,恶寒、脉浮大而数是其指征。体温上升接近39.0℃时,也可使用。”家父有应用甘草附子汤治疗剧烈的关节痛症的经验,他常说只要见到“近之则痛剧”,便首先考虑甘草附子汤,因此在痛风急性发作期时常选用,疗效确切。我的朋友老罗有使用长时间吹灸(火大而力猛)治疗急性期痛风的经验。在现代传统文化的认知中,热性病应治以寒凉,但是(前)经方时代不同,读《伤寒杂病论》,最重要处在于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
47号案记录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经验:“桂枝芍药知母汤常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该方剂即使不能够获治愈全效,但的确经常取得减轻疼痛、减少患部肿胀的效果。”慢性、消耗性、虚性的患者,在桂枝体质的基础上,有疼痛、肿胀的症状,尤其针对这种肿胀的症状,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类风关即使在现代,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难以完全治愈,但应用经方来维持治疗,疗效应该是确切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说“身体魁羸”,“羸”刻画出瘦弱的虚劳样患者(类似桂枝类方之小建中汤证),“魁”则形容四肢纤细而关节肿大的样子(这种肌肉萎缩关节粗大的样子,见过类风关病程后期患者的应不陌生)。大塚先生的描述为“四肢的关节肿胀着,但还不是肿得如树瘤般(以汉之古义,树瘤描述不准确,见文后按)”,现代中医全科的门诊中很少见到“身体魁羸”的典型病人,但在类风关患者关节肿胀时,仍应考虑此方,在长期维持治疗时适当对方药进行调整。
号案记录了麻*加术汤的临证印象:大柴胡体质的患者,在患感冒后出现“左手疲惫无力,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姿势也不觉得舒服,不知怎么搁置才好(怎样都不舒服可看做“烦”)”,“脉浮而有力,体温在38.8℃以上,恶寒,未见汗出(恶寒不汗出与湿病中虚证如防己*芪汤进行了鉴别,*芪体质与大柴胡体质,在形态上有交集的地方,需要辨别)”。这是“湿”病,虽然使用麻*剂,但疼痛不典型。大塚先生认为“该妇人平素身体肥胖,湿(水*)盛,外邪侵入,便成古人所谓风湿交集的状态”,所以投以可治疗“湿家身烦疼”的麻*加术汤。
痛症是经方的优势病种,读到后面的医案再将其他的方证鉴别列出,此处不再多做讨论。
按:“魁”在《说文解字》中没有放在“鬼”部,而列于“斗”部中。《说文》之部,类似字根字源,不同于今字典之部首。
“鬼部,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
人死为鬼,与“魁”意相差甚远,故不在此部中。但“阴气贼害”,有与医相关的意味,从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疾病的朴素认识。
“斗部,斗,十升也。象形,有柄。凡斗之属皆从斗。”
“斗”本身就有长柄(消瘦的四肢),称量的斗头(粗大的关节)的意味。再看“魁”之意:
“魁,羹斗也。从斗,鬼声。”“鬼”在该字中,只否则声。
“译文:魁,舀羹汁的勺子。”
“注释:羹斗:《段注》:‘古斗枓通用。……枓,勺也。抒羹之勺也。’‘魁,头大而柄长。’”
“参证:王振铎《论汉代饮食器中卮和魁》……‘(魁)很像现在做汤用的有把砂锅’,‘是接近容器的大型器物,而不是挹注用的斗勺。’”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长期活动不利,肌肉萎缩,“羸”弱,四肢看起来就像“头大而柄长”的“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找不到典型肌肉萎缩的类风关图,图中病例有些“魁羸”的样子
“魁羸”的形态,与其想象成树瘤,不如想象成一把勺子。
(按中引用内容摘自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
吕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