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痰饮篇
下面分型证治方面,我还是按照《金匮要略》里头讲,分四个方面,痰饮、溢饮、悬饮、支饮。
第一个讲痰饮,痰饮在《金匮要略》里面第一个条文是:‘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此痰饮停留心下,病机属脾阳不足,水湿不化,聚痰为饮,有碍中焦气机升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声,时有眩晕、怕冷、心悸气短等,并渐渐的消瘦,这种毛病像慢性胃炎、胃下垂、慢阻肺、老慢支都有这些症状,宜温脾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渗淡利水,化饮降浊,为治疗痰饮之要药;桂枝辛温以通阳助气化,消饮邪,两药合用温阳化饮;白术专攻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两药配伍,健脾祛湿,此方是温化水饮之主方,也是温药和之的代表方,我经常用这个方子治疗老慢支、哮喘,另外加泽泻也治疗耳源性眩晕。在治疗风心、冠心、心衰的同时也经常用这个方子加到相应的方药里头去。另外我用这个方加益气的*参、*芪,养血固肾的当归、熟地,加二陈汤等治疗老慢支、慢阻肺平时的养护,不是急性发作期期间。我自己当时的哮喘发作急性期用小青龙汤,后来到了缓解期,不喘了,我老师给我开的就是苓桂术甘汤,慢慢的脾气健起来了,痰湿化了,就好了。
第二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个条文里面提到了两个方,第一个我们刚才讲到的苓桂术甘汤,第二个是肾气丸,痰饮在脾者,用苓桂术甘汤;在肾者,肾气丸主之。在脾者呢,症状出现了胸胁支满,目眩心动悸;在肾者,症状出现畏寒肢冷,腰酸少腹拘急。在脾者是脾阳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留在心下,应该用健脾渗湿、通阳利水;在肾者呢,是下焦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气上泛心下,其本在肾,温肾蠲饮,化气行水,所以说在脾用苓桂术甘汤,在肾用肾气丸。‘当从小便去之’是通过温阳化气达到通利小便,祛除水饮的目的,为什么利小便促气化呢,我前面第一条说的,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所以说你不温肾,上哪儿去气化呢,小便怎么能通利,水湿怎么能去掉,痰饮怎么能去掉呢,所以说我们对古代条文处方的理解一定要辨别清楚。
第三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这条的论述是下焦水逆的证治,水饮动于下,逆于中,犯于上。逆于中则心下悸,犯于上则癫眩,吐涎沫。这个方治疗肾炎水肿、脑积水、耳源性眩晕,治疗呕吐、腹泻、视网膜水肿等。
第四条‘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甘遂半夏汤是甘遂、半夏、芍药、甘草四样,这个方子是张仲景用因势利导的办法治疗水饮,水饮停蓄、阳气不通则出现脉伏脉象沉,摸不到的,水停于胃,未经攻下,所以说其人欲自利,想拉肚子,拉过肚子以后利后反快,舒服了,这是正气驱邪外出之象。留饮病根未除,饮邪逐渐蓄积,故见虽利,心下续坚满,拉过肚子后没过多久肚子又开始胀起来了,此时须借助药力,因势利导,用半夏降逆化痰散结,为治痰饮要药,甘遂攻下逐水,使水饮从大便而出,甘草甘缓健中以健脾,芍药白蜜以安中,以防伤正。这个方治疗胸腔积液、胸膜炎、肋膜炎、心包积液、不完全性肠梗阻等。这个甘遂呢,我来到合肥这些年一直都没有用过,医院基层病房用过,基本上不到病房就见不到这种证,门诊上很少用到甘遂。
第五个条文‘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丸主之(防己、椒目、葶苈子、大*)’,这个方我经常用,此方是治疗肠间积水成实,‘肠间有水气’,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滞肠间形成实证,腹中胀满而沥沥有声。防己是渗泄行水,川椒目辛温走散,二药可以导水从小便而去,葶苈子开泄肺气、通利肠道,大*荡涤胃肠,二药逐水从大便而出,一个从小便去,一个从大便出,前后分消,气行水行。这个方我经常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加到软肝煎里面,特别是兼有胸水、腹水比较重的用己椒苈*丸效果比较好,重病没有峻药是治不好的,光轻来轻去的*芪、*参、大枣、甘草之类是治不好这个病的。此方治疗肝硬化腹水,水肿痰瘀壅滞之实证,对治疗胸腹水效果较捷,也可以用于风心、肺心、肾衰等水肿饮结,痰热壅滞的实证。但要注意顾护正气,选药一定要配伍适宜。
版权声明
讲授、审核:张杰
讲授整理:程亚婷、王秀景、开菲、王靖、姜楠、夏雨晨、邢赛伟
校对、编辑:张芸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