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感觉身体被掏空怎么办道医元气论教你正确看
TUhjnbcbe - 2022/5/10 14:31:00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上古之人可以享其天年,皆因其“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即心无杂念,静如止水。这恰恰是当代人最应该注意却最被忽视的要点。

当代人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越来越重视养生,越来越多人购买各类名贵中西药物、保健品服用以期能够益寿延年,但是这样的补养方式真的有效吗?这样真的能充养元气么?生命长久的关键在何处,听道医跟大家讲讲吧。

生命之根,在于先天之本

《灵枢本神》中有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人之始生,来源于父母的精气交媾而成,这便是最初的生命力。

道医称之为“先天之精”、“元气”。先天之精与元气源自先天,“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是即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

虽分三家总归一气,而先天之精、元气的作用在《元气论》中有比较全面的阐述:

“夫元气者乃生气之源,则肾间动气是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因此,在道医的生命观中,生命的关键在于先天之本,即先天之精,先天元气。

而《上阳子金丹大要上药》有云:“众生迷蒙,醉于情爱,日夜漏泄,不知其几何也。本去根枯之死必矣。世人但知养生止于禁欲,殊不知一念若动,气随心散,精逐气忘”。

可见,元气贯穿生命始终,且极易耗损,此即:生之来,谓之精,元气衰,命将竭。

生命之资,在于后天之源

后天之本为脾胃,后天之精则为脾胃所吸收、运化的水谷精微。

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指出:“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亦赖脾气运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气的不断充养和培育,方能充盛”;

《*帝内经玉机真脏论》中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道医认为,脾胃的功能是吸收饮食水谷里的精微物质,并将这种物质输布运送到全身。而这些物质则是后天生长、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包括肾中所藏生殖之精,也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的水谷之精相结合而成。可以说,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基石。

后天若得补,先天世人何苦修神仙

人的自然生命没有必死的理由,故而长生不老,这是人类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从本文的角度而言,以后天不断充养先天,似乎是一条通往长生的康庄大道。或云:元气既为生命之本,人皆望元气长足,则寿追彭祖可期。从秦始皇遣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到当今社会各种所谓益寿胶囊层出不穷,数千年来位列仙班者可数,而靠药饵长生者有几人?

郑钦安在《医法圆通·客问参芪归地辩论》中说的好:“真气无伤,外邪不入,内邪不作,何待于药?何待于补?况这团真气,也非草木灵根所能补得出来。”

道家同样认为,“常人”的元气从开始消耗即进入不可逆的过程,直到元气耗尽,则生命终止。若水谷精微真的可以补充元气,那么假设一人,供其饮食,畅其心志,保其安全,这个人岂不是可以无休止的活下去了。

《上古天真论》有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此即*帝所云:“天数”然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通晓自然规律的人,不仅食饮有节,还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不妄做劳,方能尽终其天年,那么饮食在此起到的作用至多是维持生命活动到其天年,而天年即元气在自然情况下损耗殆尽所需的时间,故靠水谷精微充养元气是难以实现的。

之所以会有后天可以补先天的误解,皆因“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皆衰也”。

正是这些“半百而衰者”在当今社会成为了常态,反而使可以“尽终其天年者”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以为他们是靠什么药石而延年益寿,谣言四起而致“滥补成风”。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假设人是一部机器,元气为机器的使用次数,水谷精微为机器运转所需能源。当今之滥补者,十有八九并非先天禀赋不足,实乃声色犬马,酒池肉林,或是殚精竭虑、患得患失。此等人身比之于机器,如置于日晒雨淋,雪辱霜欺,直至锈迹斑斑,方呼不好,事已至此,各部(五脏六腑)之耗损皆超于常人。其幸者,靠医药维持或可度其残年,不幸者,天数未尽而中道崩殂,呜呼哀哉!

如何得享天年1正确看待药食的补益之功

药食对于后天精、气、血、津液的补养是有效的,但是依赖其填补先天以期延长寿命是徒劳无功且易被利用的。诸如当今市场上层出不穷的保健药,号称可以延年益寿,有再造之功,人们无视药性之寒热温凉,经年服之,犯虚虚实实之戒者大有人在,可谓寿未延而身已丧。

2树立正确的养生观

上古之人可以享其天年,不仅因为他们作息有规律,饮食协调,节欲保精,运动适量,更因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即心无杂念,静如止水。这恰恰是当代人最应该注意却最被忽视的要点,也正是当今人们浮躁的心态,才孕育了靠药食延寿的荒唐想法。

3丹功对于养生有重要的意义

之所以前面要特别注明“常人”元气不能被水谷精微充养,是因为常人元气的耗散是不可逆的过程,最理想的情况也不过是“尽终其天年”。而修道之人则不然,他们通过正确的内丹术修炼,可以逆向培补元气,即所谓“顺者成人,逆者成仙”。吕祖的《修命百字碑》中就记录了他培补元气后结出内丹的过程:“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每天都感觉很累,没长跑却像长跑了一大圈,没做事却像做了很多事。

除了感受到的疲倦,精疲力尽,有时候身体并不觉劳累,却在某一日突然发生了大状况。

这也是不少过劳死发生的原因。疲倦已不知不觉潜藏多时。

正如这样的年轻人:痛心!女大学生跑步猝死!提醒:猝死有个“黑三角”,千万别凑齐!

疲劳可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上,除全身乏力外,还有四肢怠惰、腰腿酸软、精神不振、视力疲劳、阳痿早泄、反应迟钝等症状。

中医称疲劳为“懈怠”、“劳倦”、“疲乏”,属“虚劳”、“虚损”范畴,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图片

2

五劳就是五种劳损,包括五脏之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所以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说。

七伤,指七种对身心伤害的因素,包括大饱伤脾、大怒伤肝、强力受湿伤肾、形寒伤肺、忧思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伤志。

六极则比较生僻。极,极品,极致,指疲劳引起的六种较为严重的机体反应:筋极、脉极、肉极、气极、骨极、精极。

曲运神机成心劳,应在脉。表现为血脉亏损,常伴见面无血色,头发脱落,易怒,言语不快,惊跳不定等。

意外过思成脾劳,应在肉。肌肉痿弱困怠。体表如有鼠走感,多汗,四肢急痛,或软弱,皮色变等等。

遇事而忧成肺劳,应在气。以气虚为主证的劳伤虚损重证。如短气不能言,喘急胸满,易怒等。

持志节成肾劳,应在骨。骨弱髓枯。虚寒证可见腰背痛,不能久立,面肿而垢黑,发堕齿槁。实热证可见牙痛脑痛,耳鸣面黑,手足疼痛。

而关于精极,通指五脏六腑之病候。五脏六腑皆有精,腑脏调和,则精常输泻,若腑脏衰,则形体皆极,齿焦毛发落,悲伤喜怒,目视不明,耳聋行步不正等等。

以上各种劳累,以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积劳成疾的过程进行,由过劳、情志、外邪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引起。

图片

3

宋代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补益地*煎,治五劳六极七伤。

组成:生地*10斤(捣绞取汁),椒红90克,炮附子90克。

图片

生地*清补肝肾,滋阴凉血补血。

生地*,性味甘苦寒,活跃于心肝肾经。因心主火,火有余易灼伤血脉,导致阴虚血热。所以用生地凉血清热,可以达成养阴生津增体液之效,治心热、手足心热,清肝火防肝阳上亢,并益肾水,生精血。

图片

椒红,为蜀椒的外壳(椒目为果皮里面那颗黑色的种子)。

纯阳之物,味辛麻,气温热,温中行气、逐寒止痛。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引起的麻木疼痛,水肿泻痢。入肾补火,治阳衰小便频,久痢久泄诸证引起的手足无力等。

生地*配椒红,为宋代官修医书《圣济总录》椒红丸。

治元藏伤惫(五劳七伤),耳聋目暗:椒红一斤,捣为末,生地*七斤(肥嫩者)(1:7的比例)。上二味,先将地*搀绞汁,铜器中煎至一升许,停火,待稀稠适当,与椒末合在一起做成如绿豆大的丸剂。每日空腹暖酒下三十丸。

图片

二味加上炮附子,治疗的范围更广。

炮附子辛甘大热而助阳,活跃于心肾脾经,补心阳以通脉,除脾湿肾寒。因其性善走,宣通气血也是倍儿有力。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妙品。

清代名医吴佩衡评价附子:“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证,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

故而三味合用,调气血阴阳,补五脏心肝脾肺肾,除疲劳,治五劳六极七伤。

补益地*煎制法服法:将炮附子和椒红制作为细末,加入生地*汁中,以慢火煎熬成膏,盛于瓷盒中。每于饭前以温酒调下半匙。

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至此,再看当今社会后天补先天的言论,深知今世之人求长生之迫切心情。岂不知“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谨以此文,与诸君共勉。

本文作者:苗瑞恒腾讯道学

最新推荐

《太上法脉内证中心图——长生秘术实修》一个远古的修炼秘术。不论是祛病长生,还是丹道修炼者想要突破瓶颈,绝对值得您学习。点击了解详情→参悟此图诀,在修真之途上会少走弯路,并帮助您提前直入金丹大道。

推荐课程:

继《太上胎息秘法》、《仙家不传之秘三昧真火》之后,三峰老师再次出山,传授太上法脉系列姊妹篇《梦修法—大梦神通功》课程,结缘天下修士!

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觉身体被掏空怎么办道医元气论教你正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