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药用法区别很明显可以归纳为性味,以及具体作用。具体作用的归纳,浓缩为性味,可以涵盖寒热表里虚实。陶弘景三品,也是从补益和祛邪角度,偏性(有*)祛邪为主为下品,有补益作用为中品,上品是无*补益,可以长服久服延年益寿,但实际上金石类上品,有不少重金属盐有*物。因此陶弘景三品分类,是存在很大问题的。金石类的补虚与草木、食品类的补虚,差别在于性味,比如金石类多咸味或辛味,食品类多甘味,真正能长服久服的不是有性味偏性的药,而是甘平的食品,但是甘平的食品治病纠偏祛邪的作用又很弱。
南北朝另有雷公三品,重可去怯,热可去寒,腻可去著,咸可补虚祛实、软坚破积;轻可解表,冷可去热,甘可润燥,苦可燥湿,涩可去脱;辛可发散,淡可渗利;此三类为对治风病、热病、冷病,按此分为三品,盖风病多虚,热病多燥,冷病多湿,故有不同药法针对,而曰三品,是指病有新久(浅深)、轻重(虚实)、寒温三类不同。这分类才是临床治病的态度,而不是为了修仙延寿,首要是疾病怎么治,不是一来就先强调五石散可以延寿,实际六朝吃五石散的,基本都短命。
后北齐徐之才到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而有“十剂”之论,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泄可去闭,葶苈、大*之属是也;轻可去实,麻*、葛根之属是也;重可去怯,慈石、铁粉之属是也;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与雷公三品三阶之论,亦相类似,要之不出表里寒热虚实。
六要素也只是提纲挈领的归纳,细分是七病、中风、合并系属及其所对应的病机与治法,药物的使用,实际本草经的归纳是并不完全的,因为药物作用除了经验之外,更多的是演绎,就是在某一个主要作用的基础推演,比如人参首先补津液,从而增强消化或者循环功能,实际并不能抢救大出血,那还得输血输液。
津虚到胃虚的程度,其实张仲景有示范,比如一味甘草汤,不涉及胃虚,肺痿咽燥而渴加人参也没有胃虚。少阳中风有胃虚,生姜甘草大枣人参汤,茈胡也是补虚药,实际虚证因为连带功能减弱产生胃虚问题,就会有相应程度的代谢废物成为邪气的问题,因此单纯补虚药,同样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祛邪效果,比如人参可以治疗心悸-支饮,或者呕逆、结气、痞,实际是补虚作用,而不是为了祛邪,这是虚实补泻的主次问题。
津虚突出,不用甘草,用人参,这就是程度。用麦冬是热证。补津液药全都可以用于胃虚,胃虚也受到津虚程度的影响,也受邪气代谢废物的影响,因而胃虚除了补法,更有祛邪法,比如理中汤里治寒水饮胃虚不能食、下利痞胀,可以没有津虚,但使用了人参,是补泻兼施,人参在这里不是为了补津液。
轻度胃虚如但欲寐精神不振,补津液即可,比如用甘草或者人参或者麦冬或者其他补虚药如枸杞、*精、石斛等等,但需要注意寒热偏向,人参不忌寒热,因而更为常用。轻度胃虚影响功能较轻,精神不振,其他功能还可。
进一步的胃虚,突出表现是消化问题,即所谓“后天脾胃为本”,这是首要、常见的“中焦胃虚”,更为严重的胃虚,是病入下焦,生殖系统、精神问题,下焦病再传上焦如心脏病、肺心病,都是少阴病传厥阴(厥逆)病的过程。药法不要被时方归经归脏腑误导,本草经很少提到脏腑,归脏腑、归经都是南北朝以后逐渐出现的理论,限制了药物性味作用的多样性。
想了解更多灵素之问专题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