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名医医话吴生元痹证的治疗
TUhjnbcbe - 2022/4/11 22:27:00
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痹证,亦称痹病,是指人体气血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痹;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湿热,正邪相争,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乃至脏腑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重着变形、僵直及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甚则累及脏腑一类疾病的总称。如《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内经》又有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脏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之分。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且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作了详尽的论述和探讨。如《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诸病源候论》曰“历节风”,以及“白虎病、白虎历节、痛风、鹤膝风、鼓槌风”等之称。《济生方●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证治汇补●痹证》:“湿热痰火、郁气死血流于经络四肢,悉能为麻为痹。”《临证指南医案》:“痹者,闭而不通之谓,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碍之。”《医宗必读●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痹证已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热、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及斯蒂尔病等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常以清、散。消、温、调五法辨治痹证,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一、湿热致痹宜清热除湿

湿热为患成痹者,往往在痹证发作初期或加重时出现。临床表现为关节灼热,红肿疼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常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红,苔*腻,脉滑数。治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为法,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沙参、麦冬、知母、生石膏、淡竹叶、海桐皮、海风藤、防风、怀牛膝、淫羊藿、薏苡仁、大枣、甘草。竹叶石膏汤源于《伤寒论》3g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原方组成:竹叶、生石膏、法半夏、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本方用原方去人参,加沙参,养阴生津,益阴和胃;配伍海桐皮、海风藤、防风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淫羊霍、怀牛膝补肾固本,强筋健骨;薏苡仁利湿健脾;大枣、甘草补脾益胃,调和诸药。全方为伍,清热通络,祛风除湿,补肾健脾,标本兼治,使热清湿去,络通痹除。

二、风寒湿痹重在散寒除湿

风寒湿痹在痹证发作、加重或缓解期均可出现,由于感邪偏盛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侧重。偏于风者为行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或沉缓。偏于寒者为痛痹,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处固定,得热痛减,或遇寒痛增,关节屈伸不利,苔薄白,脉浮或弦紧。偏于湿者为着痹,肢体关节重着酸痛、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肉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宜温散寒湿、祛风活络,方以*芪防己汤加减。处方:*芪、防己、桂枝、杭白芍、细辛、川芎、茯苓、白术、海桐皮、海风藤、独活、羌活、生姜、大枣、甘草。行痹加炙麻*、柴胡;痛痹加附片、川乌;着痹加薏苡仁、香薷;病在肩颈加葛根;痹在下肢加牛膝;痹在腰部加狗脊、续断;痹在经络加威灵仙、豨莶草;胃脘不适加石菖蒲、白豆蔻。*芪防己汤是依据《金匮要略》防己*芪汤与防己茯苓汤加减化裁而来,此二方均为治疗水气病之方,防己*芪汤还用于治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此与寒湿痹阻之痹证机理有相同之处,故加上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药物,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方中*芪益气固表,并能利血通痹;防己、防风祛风除湿,解痉止痛;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独活、羌活、海桐皮、海风藤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川芎活血通络止痛;白术、茯苓健脾和胃,燥湿利水;生姜、大枣温中健胃;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络止痛之功。

三、内寒外热当寒热分消

内寒外热成痹者在痹证初期、加重期多见,常因劳累、暴饮暴食、食用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因素诱发。临床表现为局部关节突发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可伴发热恶寒,倦怠纳差,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紧。主张内外合治,寒热分消,内服*芪防己汤,外用苦参*柏汤泡洗治疗。苦参*柏汤系吴氏有效外用经验方,由苦参15g,*柏15g,大*15g,苍术15g,枯矾10g等10余味药组成,具有清热除湿、解*消肿之功效。内服、外洗配合,寒热异途,内外分消,比单纯酌内治或外治为佳。

四、上热下寒必清上温下

上热下寒型常见于痹证进展期或缓解期。临床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遇寒痛增;伴口舌溃疡,牙疼咽痛,饮食不佳,口干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不爽;舌淡,苔*少津,脉沉细。清上温下、引火归原为其治法。待上焦热清,再改用散寒除湿、活络止痛之方以善其后,方选潜阳封髓丹加减。处方:附子、龟板、*柏、砂仁、山豆根、露蜂房、骨碎补、板蓝根、细辛、补骨脂、石菖蒲、甘草。潜阳封髓丹为郑钦安《医理真传》中潜阳丹、封髓丹合方而成。方中附子辛热,温阳散寒;龟板通阴助阳,利水滋阴;*柏味苦,泻相火而清湿热,调节水火之枢;砂仁辛温,纳气归肾,养胃醒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永固;配伍肉桂、补骨脂温肾助阳;细辛温经散寒止痛;山豆根、板蓝根清热解*;怀牛膝、骨碎补补肾活血;露蜂房祛风攻*。全方合伍,清上温下,引火归原,纳气归肾,助阳生津,对痹证中后期,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有较好的协调作用。

五、气血失调需调理气血

气血失调型常见于痹证后期,或素体气血不足,如产后、绝经前后,或久病阳虚之人。临床表现为痹证日久不愈,肢体关节酸痛,活动或屈伸时尤为明显,或时有抽筋;伴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疗上主张调理气血、温经通络,方选补中桂枝汤加减。处方:*芪、白术、陈皮、炙升麻、柴胡、*参、当归、细辛、川芎、桂枝、杭白芍、淫羊藿、巴戟天、生姜、大枣、甘草。腰以下痛甚加杜仲、狗脊、续断、牛膝;小关节疼痛加豨莶草、透骨草。补中桂枝汤是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调补气血基础上,加桂枝汤调和营卫,通经散寒;配伍细辛温经散寒,川芎活血通络,淫羊藿、巴戟天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全方配合,以达调补气血、活络止痛之目的。

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为痹证的主要病因,临床辨证抓住寒热虚实、病位病性,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证为纲。治疗上因证选方用药,因症配伍加减。有热宜清,有风宜祛,有寒宜散,有湿宜除,内寒外热则寒热分消,上热下寒则清上温下,气血不足则调理气血。根据病位选用引经药,处方配伍注意固护脾胃之本气,攻补有度。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扶阳存津擅用温通大法·吴生元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

图书作者:吴生元主编

出版公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1月

图书简介

本书是在吴生元教授指导下,由其嫡传弟子及学生执笔,认真总结,精心编写出版。本书比较系统和翔实地反映了吴生元教授治疗内科、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的辨证思路、治疗策略和临证经验。全书分医事传略、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方药解析、医论医话、医案举隅、论著辑要、论文精选八个部分,并重点介绍了吴生元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诊治内科疑难杂症的经验与体会。重点突出了吴生元教授扶阳气、存津液的治疗思想,融汇经方、时方理论,强调中医为主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病证同治的诊治思路及方证相应的临床治疗特色。临证经验、方药解析及医案方面,重点论述了吴生元教授在风湿病、脾胃病、发热等内科疑难杂病及妇科月经病方面的治疗思路、诊治特色及立法处方用药特点。本书特色鲜明,临床实用性强,有方有法有理,可为临床医师诊治内科、妇科疑难杂病提供帮助,也能为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深入研究中医理法方药提供参考。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关于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医医话吴生元痹证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