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必背条文
TUhjnbcbe - 2022/4/8 12:2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本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中医经典必读》整理,摘录的均为必须背诵的条文,需要熟读的部分,大家可参阅原书。本书配套的《中医经典必读释义》更好,原文、讲解一步到位。

?

背诵部分共计约字,每天早晚诵读一遍有助于背诵。

《*帝内经》

养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阴阳五行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脏象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经脉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病因病机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阳气者,烦劳则张。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凡阴阳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病证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蹙。

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血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诊法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为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为五虚。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治则治法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能*者以厚药,不胜*者以薄药。

大*治病,十去其六;常*治病,十去其七;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帝问曰:妇人重身,*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寒以热,治热以寒。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伤寒论》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汤是太阳方,芍药甘草枣生姜,

疏表解肌调营卫,中风有汗服之康。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汤内麻*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汤主之。

麻*汤方麻*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无汗宜服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大青龙汤桂麻*,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表寒蕴热此为良。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芍药同。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烦渴清。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阳虚有水气,悸眩瞤惕吐利康。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芩加姜枣,少阳为病此为宗。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腹痛悸烦服之瘥。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大柴胡汤用大*,枳芩夏芍枣生姜,心下急痛呕不止,少阳实证用之良。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并桂枝,

少腹急结表已解,蓄血如狂宜用之。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参芩龙牡桂铅丹,苓夏柴*枣姜全,

枣六余皆一两半,大*二两后入煎。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抵当汤用桃仁*,水蛭虻虫共合方,

少腹硬满兼发狂,破血非此莫能当。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方钱匕甘遂一升硝,六两大*力颇高,

心下石硬腹痛满,结胸热实此方超。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按之则痛病犹轻,痰热互结心下成,

夏取半升连一两,栝楼整个要先烹。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栝四尝,

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参三两尝,

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

一两*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掰同烹。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方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气平,

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后煎痞利尝,

桂草方中皆四两,同行三两术参姜。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方

白虎石膏知母尝,甘草粳米制成汤,

胃热弥漫此方主,加参更治津气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连汤主之。

*连汤方

腹痛呕吐藉枢能,二两人参夏半升,

连桂姜甘各三两,枣枚十二妙无穷。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

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煎。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调胃承气硝*草,甘缓微和将胃保,不用朴实行气滞,阳明燥热服之好。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

煮好去滓胶后入,育阴利水法兼全。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二两大*十四栀,茵陈六两早煎宜,

身*尿短腹微满,解自前阴法最奇。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升许吴萸三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

枣投十二中宫主,吐利头疼烦躁寻。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一升杏子二升麻,枳芍半斤效可夸,

*朴一斤蜜丸下,缓通脾约是专家。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七八日,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汤主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连阿胶汤主之。

*连阿胶汤方

四两*连三两胶,二枚鸡子取*敲,

一芩二芍心烦治,更治难眠睫不交。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生附二枚附子汤,术宜四两主斯方,

芍苓三两人参二,背冷脉沉身痛详。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一升粳米一斤脂,脂半磨研法亦奇,

一两干姜同煮服,少阴脓血是良剂。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枳甘柴芍数相均,气厥能回察所因,白饮和服方寸匕,阴阳顺接用斯神。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

*连*柏及当归,温脏安蛔治久利。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白头翁汤治热利,*连*柏与秦皮,

味苦性寒清肠热,坚阴止利成良剂。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汤(丸)方理中丸或理中汤,人参甘草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胜,或加附子总扶阳。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三参二草一斤膏,病后虚羸呕逆叼,

粳夏半升叶二把,麦门还配一升熬。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1)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9)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7)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仁薏苡甘草汤。(21)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22)

防己*芪汤方

金匮防已*芪汤,白术甘草枣生姜,

益气利水疗风湿,风水恶风效亦良。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23)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百合狐惑阴阳*病脉证并治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汤主之。(5)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10)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3)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麻*术附姜草防,

散寒祛风兼清热,风湿历节服之良。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乌头汤方

乌头汤中用麻*,芪芍甘草白蜜襄,

寒湿历节难屈伸,散寒止痛奏效强。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芪桂枝五物汤主之。(2)

*芪桂枝五物汤方*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去甘倍生姜,

再加*芪益气妙,通阳行痹功效扬。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3)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8)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3)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15)

肾气丸方

八味肾气治肾虚,地*山药山茱萸,

丹皮苓泽加桂附,阴中求阳法堪依。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17)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汤治不眠,苓知芎草五物行,

阴血亏损内热生,养血清热神可宁。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0)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汤用人参,草枣粳米半夏存,咳逆上气因虚火,益胃生津此方珍。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11)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13)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14)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15)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千金》苇芝汤方苇茎汤方冠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热*壅肺成痈脓,清热排脓病自宁。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3)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4)

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萎薤白半夏汤,涤痰通阳效果良,

心痛彻背因痰阻,放胆投之切勿忘。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5)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9)

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赤石心痛治,附子椒姜五药施,

阴寒痼结痛彻背,散寒止痛莫迟疑。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9)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七物表里双,桂枝去芍三物加,

腹满发热脉浮数,行气除满兼发散。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粳米疗效奇,半夏草枣五药齐,

温中化湿功偏擅,雷鸣切痛此方医。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三物小承气,重用厚朴运气机,

腹满腹痛大便闭,泄热通便效亦奇。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3)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

大建中汤方

大建中汤建中阳,饴糖人参配椒姜,

中焦寒气胸腹痛,痛而拒按服之康。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附子汤。(15)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17)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23)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24)

木防己汤方

膈间支饮木防己,再加桂枝通阳气,

人参补虚石膏清,利水消饮法堪依。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27)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丸主之。(29)

己椒苈*丸方

金匮己椒苈*丸,专治水停腹胀满,

又伴ロ干且舌燥,前后通利津液畅。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35)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3)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7)

水气病脉证并治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1)

里水者,一身面目*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5)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10)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11)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22)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24)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茯苓桂甘芪,益气通阳治水气,

皮水四肢肿且甚,表里分消疗效奇。

*疸病脉证并治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为谷疸,茵陈汤主之。(13)

酒*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汤主之。(15)

栀子大*汤方

栀子大*枳实豉,清热退*常用此,

酒疸懊憹心中痛,热郁于上效称奇。

*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18)

*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硝石汤。(19)

大*硝石汤方

大*硝石*疸疗,栀子*柏不可少,

腹部胀满小便赤,泄热退*用之妙。

诸*,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21)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土汤主之。(15)

*土汤方

温中摄血*土汤,术草胶附与地*,

更加*芩成反佐,阳虚远血此堪尝。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17)

泻心汤方

三*并用为泻心,大**连合*芩,

火热炽盛见吐衄,澄本清源出血停。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10)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12)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13)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15)

食已即吐者,大*甘草汤主之。(17)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18)

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泽泻治胃反,桂枝白术加草姜,

呕吐频频渴欲饮,健脾化气水饮散。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23)

橘皮竹茹汤方

金匮橘皮竹茹汤,人参甘草大枣姜,

虚烦少气口干热,补虚清热胃气降。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42)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43)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4)

妇人怀娠,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5)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男女腹中诸疾痛,调理肝脾有奇功。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4)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5)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5)

半夏厚朴汤方半夏厚朴苏姜苓,气郁津凝是病因,

咽中异物如炙脔,调气化痰庶可宁。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6)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9)

温经汤方温经归芍桂萸芎,姜夏丹皮与麦冬,

参草益气胶养血,调补冲任建奇功。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17)

温病必读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代之。急急透斑为要。(4)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5)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6)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7)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8)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9)

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10)

《薛生白湿热病篇》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2)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3)

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8)

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9)

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10)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13)

《温病条辨》

上焦篇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9)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汤合银翘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11)

犀角地*汤方

犀角地*赤芍丹,热邪迫血并熬煎,

耗血动血虚且瘀,凉血散血一方担。

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连主之。(15)

清营汤方、清宫汤方

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营分灼阴伤,

犀角丹元连地麦,银翘竹叶煎服康。

去银连地与丹参,加莲子芯清宫汤。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16)

化斑汤方

化斑汤中白虎汤,犀角元参共一方,

气血两燔斑色赤,清气凉血用之良。

安宫牛*丸方

安宫犀角与牛*,雄*梅片朱麝香,

芩连郁金珍珠栀,金箔为衣凉开方。

紫雪丹方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寒水磁滑膏,

丁沉木麝四香俱,元参升麻与甘草。

至宝丹方

至宝朱砂麝息香,牛*犀角共雄*,

金箔银箔与龙脑,琥珀玳瑁共为方。

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17)

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26)

生脉散方

生脉散中用人参,麦冬五味共为臣,汗多脉散喘欲脱,补气固脱又敛阴。

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30)

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33)

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瘛疭,可于清营汤中,加勾藤、丹皮、羚羊角。(34)

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42)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43)

三仁汤方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伦,

主治湿温口不渴,胸闷不饥其效灵。

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56)

沙参麦冬汤方

沙参麦冬汤甘寒,桑叶扁豆花粉兼,

更用玉竹生甘草,肺胃阴伤润之痊。

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57)

翘荷汤方翘荷汤中黑栀皮,桔梗甘草绿豆衣,燥气化火干清窍,耳鸣目赤龈胀宜。

中焦篇

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1)

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11)

增液汤方增液汤中用元参,生地麦冬共滋阴,咸寒苦甘润下法,增水行舟此方珍。

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12)

益胃汤方

温热伤阴益胃汤,药用玉地麦沙糖,

滋而不腻复胃阴,甘寒清养代表方。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17)

新加*龙汤方新加*龙攻补施,元地麦草归姜汁,人参海参补气阴,再用硝*下腑实。

宣白承气汤方宣白承气膏大*,蒌皮杏仁急煎尝,热结大肠痰阻肺,宣上泻下效昭彰。

导赤承气汤方导赤承气治二肠,小便赤痛热移胱,赤芍生地*连柏,通下更用硝与*。

牛*承气汤方牛*承气消渴甚,腑实痰热致神昏,安宫牛*大*末,调服急救两少阴。

增液承气汤方增液承气用硝*,元地麦冬增液良,津亏无水舟停者,滋阴通下急煎尝。

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连*芩汤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属湿温。(19)

*连*苓汤方鞠通*连*芩汤,郁金香豉共为方,干呕口苦且渴饮,折热宣郁法度良。

阳明温病,舌*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20)

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23)

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24)

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汤主之。(29)

冬地三*汤方冬地三*甘苦法,热盛阴伤溲难下,芩连*柏银花露,元参苇根甘草加。

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30)

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31)

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41)

三石汤方三石汤中用石膏,滑石寒水白通草,杏茹金汁与银花,三焦暑湿服之消。

加味清宫汤方暑温加味清宫汤,热入血分阴液伤,

清宫加入鲜竹沥,知母银花苦辛凉。

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58)

五个加减正气散方

加减正气朴陈皮,藿梗茯苓四必俱。

一加杏曲腹麦茵,二加防己通豆苡,

三加滑石杏藿叶,四加草果楂神曲,

五加腹皮苍谷芽,湿着三焦变通宜。

脉缓身痛,舌淡*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芩滑石汤主之。(63)

*芩滑石汤方

*芩滑石湿热蒸,苓皮腹皮蔻仁用,

通草猪苓导湿热,宣气利尿是其功。

下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1)

加减复脉汤方加减复脉干地*,白芍甘草麦冬匡,

阿胶麻仁同煎入,复脉中阴是祖方。

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连阿胶汤主之。(11)

*连阿胶汤方

*连阿胶芩白芍,鸡子用*二枚搅,

真阴欲竭壮火炽,泻南补北心肾交。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12)

青蒿鳖甲汤方

青蒿鳖甲细生地,再加知母与丹皮,

邪伏阴分应透络,先入后出此方奇。

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13)

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14)

二甲复脉汤方、三甲复脉汤方

二甲复脉滋肝肾,加减复脉复其阴,

牡蛎鳖甲皆用生,育阴潜阳熄虚风,

三甲再加生龟板,镇心安神解心痛。

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16)

大定风珠方

大定风珠鸡子*,龟鳖牡蛎阿胶烊,

麦地芍草五味麻,滋阴熄风固脱良。

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17)

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未罢者,先与牛*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阴,三甲潜阳,临证细参,勿致倒乱。(18)

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36)

连梅汤方

连梅汤治暑伤阴,麻痹消渴病肝肾,

冬地阿胶酸甘苦,滋阴泄热法堪遵。

杂说

治病法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篇幅较多,难免谬误,欢迎斧正!熟记这部分内容后,再全面学习这几部经典,医道存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必背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