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伤寒论之条文精讲与开方实训1314
TUhjnbcbe - 2022/3/30 13:00:00
预备干部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edunews.net.cn/2021/hlw_0327/26623.html?ivk_sa=1023197a
病*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edunews.net.cn/2021/hlw_0329/27020.html?ivk_sa=1023197a
预备干部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edunews.net.cn/2021/hlw_0329/27020.html?ivk_sa=1023197a

13.第三章太阳病3.太阳病合病与传变(二)

14.第三章太阳病3.太阳病合病与传变(三

第三章太阳病

.3.太阳病合病与传变(二)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

愈。

现在看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这是说大下是

用丸药,丸药是比较猛烈的、竣烈的丸剂,制成丸剂可以起到缓解猛烈的作用。

比如,巴豆,甘遂,还有快豉丸,泻下的作用比较强,大下之后再发汗的话,这

样就损失津液比较厉害,这个时候出现了小便不利,那么它接着说,“勿治之”,

就是说不要去治,为什么不要去治呢?因为它自己小便可以恢复的话,就可以不

治,如果自己(小便)不能恢复,那还是需要治疗。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接下来是第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

故也。”这个“内外俱虚”也就是表里俱虚,就是损失津液,出现津虚的一个状

态,这时就会恶寒比较厉害,甚至可能发生震颤、颤抖。“脉微细”,因为表位的

津液不足,通过收缩肌肉产热来抵抗寒邪,脉微细表示津血虚,整体是一个津虚

1

的状态。这个情况和68条是一个病机,就是“发汗病不解,恶寒者虚故也”,这

里的虚也是指津液虚。这种津液虚出现的恶寒用的是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

草可以补津液、通血痹,恶寒和振寒,需要附子驱寒邪。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第61条,它也是讲下之后,复发汗出现烦躁和失眠的情况,白天烦躁,晚上安

静,出现这个情况就要考虑排除里位的其他的情况,条文排除了水饮(不呕)、

排除了里位的阳明的里热(不渴)、排除了太阳病(无表证)。中医对于失眠的病

机认识是表里不和,就是表证、里证或是表里同病都会引起失眠。为什么呢?因

为睡眠的现象是津液的输布和收散的机制失常,正常的情况下白天清醒的时候,

津液偏向于输布在四肢和大脑,夜晚的时候,由于处于休息的状态,表位的津液

就相对减少,大脑和四肢相对减少,内脏的津液就会相对增多,这是个相对直观

的现象,但并不是睡眠的根本机制。中医学的病理解释并不是追究失眠的原因,

而是判断当下的状态,用津液分布的表里、寒热、虚实来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治疗的时候通过药物或是物理手段,也就是外治法,去调节津液的输布状态。所

谓的“治病必求其本”,这个“本”不是疾病的原因,而是当下的偏性,当下的

异常的输布,也就是六要素讲的寒热、表里、虚实的一个当下状态,而不是过去

的原因。

当遇到61条这种情况,排除了三阳病,就剩下里位的寒证,61条就判断是干姜

2

附子汤证。这里的烦躁和失眠都是因为里位的水饮和里寒(导致的),所以治法

是温里,散寒饮,用干姜附子汤。

服法是顿服,一次服完,属于救急法,附子生用也属于救急法,因为急当救里、

急当温里,没有用炙甘草,说明比四逆汤的急当救里还要急。所谓甘草甘缓,药

理研究说缓和药性,药力持久,还有说甘草本身能够缓急止痛,但是更合适的解

释是炙甘草可以补津液,在这里它所急是寒饮,没有津虚的情况,所以与四逆汤

相比,去甘草(更合适)。

条文编排存这的逻辑是完全分类,给出了下之后发汗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完

全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贯穿全文的方法。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

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现在我们来看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也就是说用了发汗或是攻下的方法,

仍头项强痛、无汗、翕翕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这个情况是用了汗下的方法,太阳病的症状还是存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但是唯一的不同,就是出现了里位的情况,心下满痛、小便不利这样的水证,这

种水证就不是桂枝甘草汤的支饮,因为出现了小便不利,还有心下满痛以及无汗

的情况。这个情况哪些症状是本来就有,哪些症状是发汗或者误下出现的?其中

比较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无汗,因为要用桂枝汤的话,必须是要有汗的,要攻下

3

的话,也是有汗的,因为没有汗的话是不能下的。那么这个情况就应该从无汗之

前断开,原本的症状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以后则是新出现的症状,无汗

的情况就说明太阳中风证已经不成立了,不能继续用桂枝汤,而是病势偏里,偏

水饮,还存在表位的痹痛。通过汗下后,还有头项强痛,从有汗变为无汗,这个

是用桂枝汤或者下法治疗之后寒便入里,这个病是趋里的,所以要去桂枝而留芍

药。

有的医家,以《医宗金鉴》为代表的,认为是桂枝去芍药,认为桂枝去桂是原文

写错了。本条讲的是表里同病,病是趋里趋下的,是不可以攻表的,因此必须要

去桂,表证在这里用生姜和白术就可以兼顾,加茯苓白术是温化淡饮,去掉里位

的水饮。去芍药,一般是有几个原因:一个是胃虚容易下利,就是容易腹泻的情

况,里虚寒,容易腹泻,这个时候要去掉芍药;第二是专注解表,比如前面讲到

的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因为芍药药性偏下,会牵制解表。这两种情况,本条都

是可以排除的,所以对比21条的脉促、胸满、表不解病势趋上的支饮,那么桂

枝去芍药的条件是专注解表,与这一条是完全不同的。

这条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水结是非常适合用芍药的,芍药是可以去掉这种

水饮和这种里位血痹的痛。芍药治疗邪气腹痛,那么邪气包括水饮,腹痛包括了

血痹,所以里位的水结可以用芍药。此时,还兼顾了头项强痛和外证的血痹,所

以是不可以去芍药的,原文是正确的。本条是讲桂枝汤,或者用下法误治以后,

病是传里,变为水证和水结,仍然有表不解的情况,这种情况用桂枝去桂加茯苓

白术汤治疗。

4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那么来看一下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那么对比25条,我们可以看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洪大,

它是误窜到25条去了,所以这个是服桂枝汤以后的一个变化,传阳明中风的一

种情况。大汗出,脉洪大的这种情况,本来是应该用白虎汤,但是它多了一个症

状,大烦渴不解,所以才加上人参。

这里涉及到人参的三种用法:其一是有烦渴,就是口干渴的这种情况,比如说,

生姜甘草汤,生姜甘草汤是从一味甘草汤,加上大枣,加上生姜,不渴的话就不

用人参,如口干渴的情况就生姜甘草大枣再加上一味人参,就变成了四味的生姜

甘草汤,它可以治疗津亏水饮。其二是白虎汤加人参的情况,也是用于大烦渴,

津亏的情况。理中汤用人参是因为出现了胃虚,消化系统的问题。还有一种加人

参的情况是,四逆汤加人参,四逆汤加人参是亡血的情况,是损失津液比较严重

的情况,下利以后,用人参来补津血,这就是人参的三种用途。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促’一作‘纵’)者。表

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接着看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本来是一个桂枝汤的中风的情况,那么医反

下之,为什么误用了下法呢,可能因为本来存在里结,大便硬的情况,结果用了

5

下法之后,利遂不止,那么就下利不止,就是拉肚子止不住的情况。这个情况如

果脉促,脉促我们前面讲过,是属于太阳病不解的一种情况,那么这个情况是太

阳病兼下利,表里同病的一种情况,如果还有喘咳伴随汗出,那么这种情况就可

以使用葛根*芩*连汤这个方子。

我们前面提到过,比如第32条,太阳阳明合病的情况,出现了自下利但是没有

汗的情况,也可以使用葛根汤,如果有汗的话,或者伴随咳喘,那么就要使用葛

根*连*芩汤这个方子。这两个方子主要区别就是有汗和无汗,这个是太阳阳明

的情况。按照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太阳阳明同病,应该先解表或者表里同治,

表里同治是因为里热、里结或是所急在里的偏向于里证的情况。

如果没有咳喘,那么下利、汗出用葛根*芩*连汤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汗出表寒

比较轻,而且葛根本身是阳明的解表药,可以治疗表不解的下利,就是湿热的下

利,可以表里兼顾。如果脉促表不解而且兼喘,那么意味着所急在表,病是趋表

和上焦,那么表不解是太阳病还没有解,此时只用葛根解表,不用太阳病的药,

是有问题的,并且葛根不会治疗喘咳,所以只用葛根的话,喘咳也许不会好。

临床遇到这种情况时,脉促汗出伴随喘咳下利,有津虚里热的情况,那么可以使

用麻*配上葛根,加上里药,也就是千金的解肌汤。脉促胸满不下利的情况,是

桂枝去芍药汤。汗出而喘,而里位没有大热的情况是用麻杏甘石汤。如果有下利,

脉促而喘咳,汗出表不解余热耗津的时候,不适宜使用桂枝,可以用葛根加半夏

汤去掉桂枝,也可以用千金的解肌汤,也就是麻*葛根加上*芩汤的方子。还有

6

一种可能就是这里的喘而汗出,这个喘在《内经·素问》里,有时候是用来指脉

搏,脉搏喘动就是脉搏动摇喘急,就是比较弦的情况,动摇的脉。那么这个喘而

汗出到底是指喘咳还是脉搏的有力,代表里热,这个是可以出现不同的理解,所

以如果是有喘咳的话,单用葛根*芩*连汤是不行的,如果是指里位的热而引起

脉搏的喘动,那这个方还是可以的。条文可能是因为拖漏了相应的方子,所以存

在几种可能性,其中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个方子本来应该用麻*的,如果是汗出而

喘咳,那就应该用解肌汤,如果是没有喘咳,就用葛根*芩*连汤,如果是无汗

的话,直接就是葛根汤,这是几种方向。

33..太阳病合病与病传(三)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

。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需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参考:

生姜甘草汤)

接下来,我们看第49条,脉浮数是有太阳病的,这时候不能用下法,用了下法

会出现身体沉重、心悸(心慌、胸闷或者支饮),这时候也不能发汗,应当自汗

出而解。为什么不能发汗呢?因为尺中脉微弱,里位津液虚,所以这时候不能发

汗。需要等到津液恢复,表里实,便自汗出愈。这个时候你只需要补津液就可以

自汗出愈了,不能去发汗了。怎么去补津液呢?大家可以思考下生姜甘草汤。

7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

。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参考:桂枝新加汤)

脉浮紧、身体疼痛,这个时候应该去发汗。如果尺脉迟缓或者是微弱,不可以发

汗。为什么?因为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还是说的津液不足。脉浮紧、身疼痛,

本来应该是麻*汤证,如果尺脉迟缓或微弱,就否定了麻*汤证,那么就不是一

个浮紧脉了。身疼痛伴随尺脉的迟缓,代表津虚血少,加上身体疼痛、汗不出,

这就不是一个伤寒的表实证、麻*汤证,而是一个津液不足表虚的血痹。这种情

况,应该使用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这就是62条讲的情况。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这一条讲的和第50条是一样的病机。它的方名非常长,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

三两,这是后人乱改的,在金匮玉函经里边,这个方子叫做桂枝加芍药人参生姜

汤。本来应该叫生姜汤而不是新加汤。因为唐代前后官方的官话是河洛的语音,

生姜和新加两个语音就混淆了。还有加上剂量的问题,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方子是

在方名里面说明剂量的,比如前面的桂枝加芍药、桂枝去芍药,这些方名都没说

是加多少,比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他没说是加茯苓三两白术三两。这样都

是不可以的,这个新加汤就是一个孤立的方名,因而是一个错误的方名。既然念

习惯了,我们还是叫它新加汤。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仁甘草石膏

8

汤。

发汗后,不能再使用桂枝汤。为什么不能再使用桂枝汤呢?因为出现了其他的情

况——汗出而喘咳,所以条文里是给了条件的。24条是讲与桂枝汤如前法,什

么时候该继续用桂枝汤,什么时候用其他的方子或桂枝汤的加减方,我们现在就

在讲这种所有分类的情况。发汗后喘咳,再用桂枝汤治不了,就治不了这种喘咳。

他说:无大热者,可与麻*杏仁甘草石膏汤。按字面的理解,太阳中风加上一个

喘咳,还是一个表不解的情况,还需要解表。其次,无大热,可能是存在里热的,

比较轻,没有到阳明火证里热火燥的这种情况,那就不用桂枝汤,有几种条件:

一种是表实邪、有溢饮、喘咳,必须配上麻*石膏;还有一种是存在里热的情况,

要避免使用桂枝的辛温,他比麻*更加温燥,而且存在补泄的差别,用桂枝偏于

辛甘,甘味是可以补津液的,麻*纯粹是一个泄法,这就是一个补泄的区别。

另外,在文献里,无大热的大是火字,有时候是大字、有时候是火字,让人分不

清是哪个字,而且阳明病的明本来就有大的含义,所以大热一般都是指代阳明病

的里热表现在表位的情况。麻杏甘石汤主要是解表发汗,治疗风水、喘咳、痰多,

所以它里位的阳明热是不重的,那就不能只用石膏,否则就用其他苦寒清里热的

药。石膏辛寒解表发汗,还可以治疗喘咳,多用于有汗的溢饮和风水,比如白虎

汤就重用了石膏。汗出身重,这是阳明病的风水,用石膏一斤,所以石膏不是大

寒的药。如果是苦寒厉害的药,不会用到一斤的,石膏是个微寒、辛寒,可以去

表位的水饮,也可以去掉里位的热和水饮。风水兼兼太阳病或以表证溢饮为主的

时候,用麻*配石膏类方,比如越婢汤、大青龙汤,都是麻*配石膏的,兼里寒

9

水饮的是小青龙汤加石膏。而太阴病的风水是*芪类方,用防己配上*芪来清热

用以治疗表位的水饮。

另外是方后的*耳杯,这是汉代人用的一种杯子,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碟子,带了

两个耳朵,方便用手去端的。魏晋时期的古人赌酒,就是曲水流觞,在弯弯曲曲

的小溪里放上碟子,用来赌酒。*耳杯多大呢?一升多一点。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是津虚欲得按,喜欢按,这是有水饮上冲的情况,津虚支饮有汗出

中风,属于太阳病支饮的类型。这是太阳病很重要的方根,很多方子里都使用了

桂枝甘草汤,比如,麻*汤、桂枝汤、苓桂类方。发汗过多,导致表病影响到里

位而出现了支饮的情况,病位偏表有表证,用桂枝甘草辛甘发散解表去水饮,治

疗津虚的气冲饮逆,主要还是为了驱邪,方中两味药,桂枝可以补中益气,甘草

可以驱寒、去水饮、补津液,二者配合使用,采用顿服的方法就是用于救急的意

思。

95条的欲救邪风,《金匮玉函经》里是欲解邪风,救和解是一样的意思,救急、

救表、救里,有桂枝汤、四逆汤,也有桂枝甘草汤、干姜附子汤,所以表里对称

是多维度的,不能用阳旦阴旦来分类方法,桂枝甘草汤和甘草麻*汤,这两个方

子在表位上是虚实相对的,单纯的表位用方。麻*汤也是单纯的表证,桂枝汤反

而不是单纯的表证,因为方中的生姜大枣和芍药都是可以作用于里位的,因此,

10

桂枝汤既可以作用于太阳中风、也可用于太阴中风、少阴中风,甚至厥阴中风,

还有个别的少阳中风,火热不是很厉害的也可以用。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发汗后,病人肚脐下小腹出现悸动,有东西在里边乱跑,欲作奔豚,像小猪一样

在里边窜来窜去。这个情况是下焦的水证。发汗后,出现水饮上冲的情况。因为

先表证不解才会出现的水气上冲,所以还是要使用桂枝甘草的方根。因为出现了

里位下焦水饮,所以使用了茯苓去利小便,大枣温里去水饮。

65条是表里同病治水饮的方子,所以呢,里位有寒饮,本当先温里,但是里位

水饮不重,只是偏于水饮的情况,而且向上冲逆,表不解为所急,这个表寒和里

寒同病时需要采取表里同治的方法。所以,表里同治,除了我们前边讲到的太阳

阳明的桃核承气汤,还有这个苓桂枣甘汤,这是比较重要的代表,代表了表里同

治的不同的法度。本来表里是明确的先后关系,什么时候变成了同治的法度?因

为所急的趋势,趋势是在表还是在里,还是表里俱急采取同治。

苓桂类方有四个方子:苓桂枣甘汤,病机是有水饮停留在内,有奔豚的趋势,还

伴随津虚;另外还有苓桂术甘汤,出现了水饮动经、身体肌肉的瞤动,或者是动

摇的情况,这在67条;另外一个是苓桂味甘汤,出现了一点水热的情况,口干

或者咳嗽,用了小青龙汤后容易出现苓桂味甘汤的情况;另外还有苓桂姜甘汤,

又叫茯苓甘草汤,水饮比较厉害,出现了四肢厥冷,或下利,这是苓桂类方里寒

11

饮比较重的情况。

另外,甘澜水,用勺子在大盆子里搅水珠,还有说要扬之万遍,内经里说的,你

算下每秒扬两下,得用一个多小时,说是劳水,你看是水劳还是人劳。

《灵枢》的邪客第71篇讲,半夏秫米汤,用半夏和秫米一起煮,煮掉一半水,

去滓饮服一小杯,每天三次,以知为度,以能睡眠为度。其病新发者,失眠刚得

用这个方还是挺好的,覆杯则卧,什么意思呢?喝完药,把杯子倒过来放桌子上,

然后再躺下去,这是一个仪式样的行为。不是说,你喝完了病就好了。古人认为

喝完药,杯子往下可以帮助睡眠。新病喝一次就好了,久病就要多喝几次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之条文精讲与开方实训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