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推广经方?一句话,经方好!好在哪里?经方有方证。什么是方证?方证,就是方的主治,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本方的临床证据。一棵草,有证就是药物,无证就是植物。
几味药物,有方证才能名方,无方证便是一堆药而已!方是矢,证是的,有的才能放矢,对证用方才能取效。
研究经方也必须抓方证。古人如是研究经方:“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对,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孙思邈《千金翼方》)
“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林亿《金匮要略方论·序》)“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所以说,经方好,好在方证上。
下面,说说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广经方的四个理由。
特征1:经方方证很真实,按经典方证用方,疗效可靠
《伤寒论》说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我治疗各种腿痛,效果确实不错。上周一,一个老病人打电话给我,说是她的坐骨神经痛发了,右腿痛得不能着地,必须弓腰方能缓和些,针灸也没有效果。
我说你记一下,两味药:白芍60g,生甘草30g。到上周五她电话告诉我,说此方真神,一剂缓,二剂止,大便也畅通了。她每剂药服了4次。
再说一例:一年前,我母亲因腰椎间盘突出而手术,不幸导致椎间隙感染,腰痛之外,还不时出现脚抽筋,发作时呼天喊地,必须让人紧紧捏紧小腿方能缓解,后我用芍药甘草汤加牛膝,也是一剂而安。
芍药甘草汤乃止痛神方!后世又称此方为去杖汤,专治腓肠肌痉挛以及坐骨神经痛。用原方有效,有时还加味,如加附子,加麻*、细辛。
其实,芍药甘草汤还不仅仅是治疗腿痛,对其他神经痛也有效果。比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甚至对痛经也有效果。
我曾用芍药甘草汤加*芩治愈过一例热性痛经,痛得死去活来,用芍药30g,甘草10g,*芩10g,红枣20g,服后明显缓解。说来说去,芍药甘草汤治疗的就是挛急痛,是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
泻心汤也称为三*泻心汤,有大*、*连、*芩三味药组成,主治“吐血、衄血”。临床就按此方证,对吐血、衄血等身体上部的出血效果非常好。
前几年,我的一个远亲支气管扩张出血,稍动即吐。我用大*10g,*芩10g,*连5g,沸水泡服,第二天即止,三天后出院,继续服用泻心汤,几年不发。又治疗一个11岁女孩,从婴儿时就有鼻衄、齿衄,并越来越重,在苏州大学医学院确诊为血小板无力症,严重时鼻衄如喷射状,必须输血。
尽管中药吃了很多,但基本无效。有一老中医开的方有些效果,但价格昂贵,承受不起。我看用方是犀角地*汤合十灰丸。
后我嘱咐其用泻心汤,也是沸水泡服,两周后复诊,居然出血控制,家长欣喜异常,他告诉我,每天药费仅3元不到。
还是泻心汤的例子:一位老汉咳血,查出是一种罕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名气管淀粉样变,我不识此病,但晓得可用泻心汤,每天4元多钱,居然控制了出血,至今1年多,依然没有复发。
此方经很多名医应用,经得起重复,清代名医陈修园说过:“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泻心汤百试百效”。
特征2:经方的方证很客观,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比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十分传神,这是张仲景运用一种白描式的手法,对一个身体极度疲惫、行动迟缓的抑郁症患者,或者步履维艰、转身困难或共济失调的脑病患者,或者是受到极度惊吓、迈不开步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一种极为简略的描述。
甚至可以将阳痿理解为“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的局部表现,也可以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再如,大柴胡汤证的“按之心下满痛”一证,这是腹诊的结果,医生用手按压患者上腹部,患者疼痛拒按、局部胀满者,是大柴胡汤证的客观指征。
我曾遇到过一些腹泻腹痛的患者,按理腹泻不用具有泻下的大柴胡汤,但患者有上腹部压痛,并有反流、舌苔厚腻等,虽然其人腹泻,但可以照样使用大柴胡汤。
我用大柴胡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就是因为患者有这个腹征。
经方的主治,常常可以在身体上找到对应点。比如咽喉部是半夏厚朴汤的主治部位,原文是“咽中如有炙脔”,凡是咽喉部位的异物感、黏痰、疼痛、咳嗽、浮肿等,均可用半夏厚朴汤。
小腹部是桃核承气汤的主治部位,原文是“少腹急结”,凡是在两少腹部的压痛、肿块以及便秘等,均可用桃核承气汤。
头项腰背,是葛根汤的主治部位,原文是“项背强”。头项腰背,整个后背的困重感、拘急感、冷感,以及局部皮肤疾病,如痤疮、毛囊炎等,均可以考虑用葛根汤。
下肢浮肿是防己*芪汤的主治,原文是“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所以用防己*芪汤一定要检查一下下肢、有无浮肿、两膝盖有无疼痛等,有浮肿,有膝痛者,此方效果才好。
所以说,经方、方证是实证的,其极强的客观性,使得经方方证不会出现太多的歧义,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经方一个证,桂枝汤证、麻*汤证、大柴胡汤证……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学习,便于应用。
特征3:经方方证刻画的是病的人而非病本身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人的记载是非常多的,比如“尊荣人”“失精家”“湿家”。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容易疲劳,没有力气,赘肉多,容易生血痹,用*芪桂枝五物汤;
失精家,容易遗精,阴头寒,性能力差,目眩,发落,容易头昏眼花及脱发,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湿家,面*,食欲好,自能饮食,消化系统健康,腹中和无病,但容易生喘病,容易身疼发热,容易头痛、鼻塞等,常用麻*加术汤、麻*杏仁薏苡甘草汤等。
张仲景还有如淋家、呕家、亡血家等提法,这是根据疾病的易趋性来定体质。又如强人、羸人的提法,是根据体质强弱、外形胖瘦来定的体质。以上各种关于病人的记载,都说明古代医家重视人的观察和分类。
人是活人,所以人的特征,胖瘦枯荣是次要的,关键是神色,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经方方证往往有对患者精神状态特征的描述,而且非常精彩和传神。
*连阿胶汤是一首具有清热止血止痛的安胎方、止血方、止痢方,但《伤寒论》原文并没有出血、下利、腹痛等症,而是将“心中烦、不得卧”作为其方证的特征,突出了处在极度烦躁不安、焦虑难眠的精神状态。
桂枝汤的“气上冲”,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大柴胡汤的“郁郁微烦”,桃核承气汤的“其人如狂”,大承气汤的“谵语”“不识人”等,无不是精神症状。
学习经方后,我的思路不知不觉从疾病转向体质,从僵尸转向一个活生生的人。曾治疗一位小学女校长的关节痛,怀疑类风湿性关节炎,其疼痛与情绪天气相关,并有失眠。
我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后,居然关节痛很快消失。
痛经,是女青年的临床常见病,许多与精神压力相关,用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用温经汤未必有效,对伴有焦虑、失眠、恐惧心境、发时疼痛剧烈并有呕吐者,用半夏厚朴汤、栀子厚朴汤效果就不错。
特征4:经方方证教你如何处理复杂多变的临床病证
清代伤寒家舒驰远治一产妇,发动六日,儿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
舒诊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云此太阳寒伤营也,法主麻*汤。作一大剂投之,令温服,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
食讫豁然而生(《女科要诀》)。麻*汤催生,这是非常规的治疗方法,但却有效。其实,临床看病,很多都是非常规的。
恽某,因两个儿子均患伤寒而夭折,遂研究《伤寒论》。后四子也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处方不外豉栀桑菊杏贝等,药后热势依然,其喘益甚。
先生彻夜绕室踌躇,至天微明,乃大悟,“此非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汤主之”所述之证乎?
乃援笔书:麻*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竟得汗出喘平而愈。(录《现代中医月刊》第二卷第九期)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使用方证思维,即“有是证,用是方”。这种思维可以处理那些比较复杂的疾病。
在经方人眼前,只是看现在何种方证,而不是某种理论或概念,更不是单个症状或局部,如果拘泥于某种经验常规,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则常常误事。
年10月在江阴治疗一位老妪,体瘦肤*,行走蹒跚,述说头晕头昏、右手震颤、手脚欠灵活年余。病情始于老伴去世后,心情抑郁,平时易悲伤掉泪、入夜难眠、怕冷。西医检查无异常。
我先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周,无效,依然头晕欲仆。复诊根据真武汤证的“头眩,身动,振振欲僻地”经典方证,用真武汤原方:制附片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干姜10g,7剂。震颤等症状明显轻减,气色也大大好转。
为何开始没有用准?就是拘泥于心情抑郁、失眠,而忽略其震颤头晕的真武汤证。
当医生不容易,这是我从医40多年的体会。《伤寒论》序言:“夫天布五行,以,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生命世界十分复杂,病情变化多端,很多疾病不是按教科书来生的。就是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所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个体化方案的确定非常困难。
所幸的是,经方方证相应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经方是应对人体某种特定应激状态的药物调控手段,方证是临床医生把握这种特定应激状态的经验结晶。
掌握经方方证,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能够处理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用清代医家徐灵胎的话说:“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
前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