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方中,对于方剂的使用当然是以方证辨证为主,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现辨出的方证可能和患者的寒热虚实属性不符合,于是,汉方家就衍生出很多了“状态变化口诀”,比如:鼻流清涕、发热恶寒的小青龙汤证,如果出现脉象微弱,手足厥冷者,当用麻*附子细辛汤。胃脘胁肋部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的大柴胡汤证若出现手足冷,怕冷,舌淡苔白,脉沉紧,而无舌红、口干、小便*、脉弦等热证者,当用大*附子汤。口苦舌红、心烦急躁、小便*、胁肋胀痛的龙胆泻肝汤证,若出现脉弱,腹部弹力软,倦怠乏力,月经量少,神疲乏力者,当用丹栀逍遥散。小便无力,有尿不尽感,疲乏无力,脉弱的肾气丸证,但其脾胃虚弱不能耐受地*者,用清心莲子饮。以上诸条看似很死板,但临床实际很好应用,下面通过岳美中的一个医案来比较病因病机辨证和这种口诀式辨证的共同点。宋某,男性,55岁,年12月31日初诊主诉大便干燥,每饥时胃脘胀痛,吐酸,得按则减,得矢气则快然,唯矢气不多,亦不口渴。诊见面部虚浮,脉濡缓。投甘草泻心汤加云苓,3剂后大便稍畅,矢气转多。改投防己*芪汤加附子4.5克,一剂后大便甚畅,痛胀均减,面浮亦消,唯偶觉烧心,原方加云苓又服2剂,3月后随访,诸症皆消。岳美中按语:甘草泻心汤证本为误下太阳成痞而兼呕、烦、下利,仲景已指出:“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而成,本例诸症无一与甘草泻心汤相符者,且结硬与雷鸣下利则更属对立;而能断然施之者,是因为胃气虚馁,湿满于中,针对实质,异病同治。胃气虚馁,急于求食自安,则饥时痛胀并作;滞填中焦,枢机不利,传化迟缓,食物留于肠胃必久,而便为之燥。本方加云苓,缓中补虚,升清降浊,服后矢气转多,大便转畅,已收降浊之效,遂以防己*芪汤补虚,更加附子通阳,祛邪兼顾扶正,中宫既健,传化为常,则诸症皆瘳。假设因燥而疏通,因胀而宽中,因痛而行气,必犯虚虚实实之戒。岳老使用甘草泻心汤是完全从病因病机角度出发的,因为他自己也坦言,“本例诸症无一与甘草泻心汤相符者,且结硬与雷鸣下利则更属对立”,遵其原意,乃受仲景“虚痞”之启发。那么如果是用方证辨证和口诀怎么看待这个医案呢?胃脘胀痛即心下急,吐酸即呕的延伸,大便干燥,结合以上三点,初步印象为大柴胡汤证,然后做腹证,发现按之反而痛减,口亦不渴,说明此非大柴胡汤证,参考汉方口诀:遇见胃脘嘈杂疼痛,反酸烧心的病症,从实证到虚证的状态为:大柴胡汤——生姜泻心汤——茯苓饮——香砂六君子汤。根据口诀,知道此为大柴胡汤证的虚性状态,于是考虑生姜泻心汤,因为又兼浮肿,故可加茯苓。此案岳老投甘草泻心汤已中的,不知为何换方防己*芪汤加附子?根据药证来看,虚痞当用人参而不是*芪,所以尚有存疑。陈*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