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先生的《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兼风湿寒邪,然而在临床上,这首方剂通过一定的配伍也可以应用到风湿热痹上,我们先来看一下李兴广老师这两个病案:
1、*XX女65下肢酸痛,足痒不麻,腰怕凉。大便干燥、两天一次,起夜两次,糖尿病两年(骨质增生,退行性骨性病变)。舌质暗红,苔淡*略腻,脉细弦,寸尺弱。拟用补肝肾,壮腰膝,去风湿论治(川断有此功效)处方:桑寄生15、川断15、怀牛膝15、炒杜仲20、独活15、赤白芍各12、威灵仙15、全当归15、生*芪30、制附片10、鸡血藤15、木瓜15、巴戟天15、生龙牡各先下30、焦三仙10、天麻15。外用:麻*15、桂枝10、赤白芍各15、威灵仙15、独活15、制附片10、络石藤30、川乌8、草乌8、鸡血藤15。
2、李XX男19下肢膝盖小腿浮肿数月,在河南西医治疗无效,服药一周后肿胀不显不痛,膝部无热感,苔薄*,脉寸尺弦数,尺脉疾,有震荡感。桑寄生15、炒杜仲20、赤白芍各12,威灵仙15、独活15、防己10、制附片10、生栀子15、连翘20、川牛膝15、川*柏15、络石藤15、秦艽15、生龙牡30、焦三仙10、苦参15。
原方为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其中独活与其他药物的比例为3:2。
辩证诊断,*某主诉病位在下肢,孙思邈提到湿邪“喜流入脚膝……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患者应该有湿邪、痛证有可能因气血虚弱,经脉不通。这大便干燥、两天一次,并每天起夜两次,肾阳亏虚,膀胱气化无力。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燥热也就解释了大便干燥。舌质暗红,“舌虽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者,肾阴涸也”,苔*腻是湿热的体现。脉细弦,细主诸虚劳损;弦主肝风,多主痛证,弦细则拘急。脉象解释了下肢的酸痛等症状。腰怕冷,也是一个肾阳虚的提示。这是一个虚实夹杂的病症,我们在辩证时抓住病机,既有肝肾不足,又感受湿热邪气,正是独活寄生汤的主证。独活寄生汤,原本是治疗肝肾不足兼风湿寒邪的名方,然而临床上许多风湿热证的病人也伴有肝肾亏虚,正气衰则邪气侵袭,所以攻补兼施的独活寄生汤通过化裁可以兼顾寒热,成为治风湿病效果理想的方剂。
下面讨论一下通过配伍将治风湿寒邪改为治风湿热邪的原理。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方中药物的寒热情况:独活微温,桑寄生平、杜仲温、牛膝平、细辛温、秦艽平、茯苓平、肉桂大热、防风微温、川芎温、人参微温、甘草平、芍药微寒、生地*寒。首先要将大热的肉桂减去、不然方剂的趋向不能改变;第二要减的是细辛,为什么?细辛虽然是温不至热,但是李时珍先生说:“气之厚者内发热,阳中之阳也”,李中梓先生也说细辛“辛散太过,凡涉虚,忌之”,可见细辛也要减去;第三要减去茯苓,有人会说,茯苓除湿为什么不用?不是一定不能用,茯苓有利小便的作用,这里患者小便已经很多了,应该固肾阳止小便,故不用;第四去防风,防风在原方中主要起到一个除风止痛作用,但现在止痛用了一味重药,附子;第五去人参,人参专司补气,这里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气虚症状,也有了力量较弱的*芪做替代;川芎有巴戟天替代;第六去地*,生地*主要滋补肾阴,而患者主要出现了肾阳虚衰,而且有水湿内停,滋阴有邪恋之弊。
为什么要加制附片?这虽然是一个风湿热证,但是虚实夹杂非常明显,湿热只是疾病的一部分,没有占据到绝对的主导地位,虚寒也是非常严重的,患者的主诉里有腰冷,再加夜尿频,当补肾阳,同时加生龙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附子、*芪的热性。加威灵仙、木瓜、络石藤、天麻以通络除湿止痛。加鸡血藤养血活血。
第二个病人由于年纪很轻,病机也较为简单,以湿热为主,没有虚寒的情况出现。所以在用了附子止痛的同时,又用了栀子、连翘、生龙牡以制约附子的热性,达到“去性存用”的目的。又加防己、苦参、*柏等清利湿热。而病人年轻体壮,气血充盛,可以减去补益药,但又怕苦寒太过伤胃,加焦三仙固护脾胃。
通过这两个病案我们可以发现,《独活寄生汤》不光可以治疗风湿寒邪,通过合理配伍也是治疗湿热非常有效的方剂。其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辨清虚实,在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中,湿热占怎样的位置,是标还是本?是病因,要偏于清利,是病理产物,要偏于补虚。
2、痛症的程度决定是否用附子,如果用附子,在偏于湿热的病机中,一定要用苦寒的药物来制约热性。
3、慎重的加减方中的补益药物,例如人参补气,如果气不虚,或气虚不甚,冒用重剂反而可能会阻滞气机;又例如方中的茯苓,第一个患者小便频,所以不用,第二个患者因为年轻体壮,可以用一些力道较猛的药物,也可以不用茯苓。
4、重视舌和脉。例如第一个患者光看症状,虚实杂糅,非常复杂,难以梳理清楚。这时舌质的暗红和苔的薄*则明确提示了湿热,那么大便的干燥很可能不是伤津,也有可能是水湿停聚,不能滋润大肠导致,如果脉象再能佐证,就可以放心的用药了。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北中医武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