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正式地介绍各论的第一章,解表药。解表药的概述部分,这个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含义,就是什么叫解表药,那么就是书上的第一句话,或者第一行文字。就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这个就是对什么叫什么药的表述的方式。它的基本的结构呢,就是以什么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什么病证,或者什么证候,就称为什么药。其实对每一个章,都可以用这样一个模式来处理。那什么叫解表药?以解表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什么叫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表证的(药物)。什么叫清热药?以清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所以这样子呢,根本用不着大家记。那么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呢,只是对有一些章节,把那个功效具体化了,加了一点说明。实际上它的本质没有改变。比如叫什么泻下药,它不是说的以泻下为主要功效,它是说能够引起这个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叫作泻下药。实际上呢它就是把泻下把它具体化。所以这个具体化、不具体化并不要紧,一般这个概念也很少考核、考试,如果真正要考试你不按照书上的回答,什么叫泻下药,你说以泻下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便秘证。这个阅卷的老师他不能判你错误,如果他判你错误,这个老师本身就有问题,所以这个就是这个章最次要的问题,不需要去背书。有的同学老是还要去背这个定义,用不着,所以有的章节它只不过多了几个字而已,能记住就记,记不住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这样。
那么对于解表药来说呢,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解表药的含义,前面就有一个发散表邪,这个表邪呢可能是过去在《中医学基础》和《诊断学》里面,同学们没有碰到过的一个术语,这个表邪呢不是另外有一种特殊的邪气,就是《中医学基础》当中学的六淫外邪,那么在侵犯人体,从人体的皮毛,或者这个口鼻而入的时候,在引起表证阶段,通称为叫表邪,那表邪就是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但是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当中,最主要的是风,所以是以风邪为主的,这个六淫外邪,所以这个是帮助大家理解。那么这个表证呢是在《中医诊断学》里面,这个八纲辨证里面,大家学了,可以复习一下,这个不属于中药学的知识,是属于《诊断学》的或今后临床各科的,就是以这个恶寒、发热、脉浮为最基本的症状,这个可以以《诊断学》的为准。那么这里呢就是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这个就是一个例证,大家可以复习前期的课程,在这个概念当中呢,那么大家主要就是第一把这个表邪是怎么一回事搞清楚,表证的临床主要的症状是怎么样,这个要通过复习,大家要能够表述出来,因为下面碰到的每一个药,它都治疗表证,表证都有这些症状,那么你今后在学习或者在考核,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你都需要表证的内容,这个要复习《中医诊断学》,对于这个解表的药呢,根据它的药性和主治的这个不同,一般分为这个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这两节,在过去呢又叫辛温解表和清凉解表,那么我们现在把它叫作发散风寒和发散风热,供大家参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解表药它主要是来源于这个中医治法当中的八法的理论,八法当中,汗、吐、下、和,这个解表药呢,是体现汗法的,好象八法里面有一个汗法,汗法是治疗表证的,那么就要用解表的药,这个就沿袭到现在,
但是严格讲来,这一章的药,最好叫祛风药。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个解表呢,主要是祛除风邪,那么在六淫邪气当中,其它的这种邪气,都相对的都有这个治疗的药物,火热邪气有清热药,湿邪有什么利湿、燥湿、化湿这样的药物,这个寒邪有温里散寒的药物,那么能够治疗风邪的呢,主要在解表药,当然与祛风湿有一点关系,但是那是治疗风邪比较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表证,表证是由风邪引起,所以严格讲叫作祛风药更加准确,那么也符合这个病邪、这个六淫。
那么更主要,还有一个问题,把这一类的药称为解表药,常常可以使我们学到的知识比较局限,认为这类药就是治疗表证的,因为中医的这个病因学,应该说比较简单,或者说比较笼统,由同一种邪气,它可以引起多种的病证,比如风邪,风邪除了引起表证以外,就是一般的感冒这一类的表证以外,那么你说这个风邪上犯,常常引起头昏、头痛,头风,或者这个目赤肿痛,见风流泪这样的眼科疾病,那么这个风邪上扰呢,还可以引起鼻塞不通,这一类的。那么风邪郁闭于肌表呢,还可以引起皮肤瘙痒,那么通过祛风,它可以解表,也可以对皮肤瘙痒,还可以祛风止痒。那么通过祛风对风邪上扰清窍所引起的头昏、头痛,它还可以达到清头目、利咽喉这样的一些效果,如果我们单纯地认为是解表,往往其它的一些应用就不好处理,如果说我们把这一章药物称为祛风药,它通过祛风可以治疗表证,可以祛风治疗皮肤瘙痒,可以通过祛风治疗头风痛,可以通过祛风治疗风体上犯引起的头昏,或者这个见风流泪,或者风邪郁闭引起的咽喉不利,它就有多方面的应用。那在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上,好象把这个解表药,它们的止痒啊,这个清头目、利咽喉认为是少数药物的功效,比如一般认为这个发散风寒药当中,好象只有荆芥、防风这样少数这几味药才能够祛风止痒,其实这个发散风寒的药,一般都能祛风止痒,这个是个普遍性
象麻*这一类的治疗瘙痒,治疗这个鼻塞不通,因为这个风邪引起的,不亚于什么荆芥,或者不亚于防风,不亚于什么苍耳子、辛夷,因为就是这个问题,把麻*认为就是单纯的解表药,而忽略了它的祛风的作用,在临床主治的广泛性。那么在这两类药,过去称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那也是同样的问题,认为这一类药,它就是治疗表证的,其实它除了表证以外,都有这个头风或者皮肤瘙痒等等它都能治,所以我们现在把它改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那么它对风寒引起的表证,风寒引起的这个皮肤病,风寒引起的其它病证,它自然就是它的主治了。这样子那么学习起来,这个系统性就更好一些,当然这是供大家参考,那(因为)我们现在还是把它叫解表药。所以为什么不称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一方面辛温、辛凉它不是功效,是一种性能,这个呢,在作为一种作用,作为一种功效来说不恰当,更主要的呢是解表和祛风这样的一种差异性的问题,我们要考虑。所以把这一类的药,改为祛风药呢,有必要,当然有些具体问题要解决,但是我们现在呢还是以我们这个教科书为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功效与主治。那么这一类的药,最基本的功效,把它称为解表药,它的最基本的功效就是解表,那么它最基本的主治,就是表证。所以这一章里面的每一味药,从麻*,第一味药,到这个发散风热的,我们最后要介绍的这个淡豆豉,它都具有解表的功效,都可以用于表证,恶寒、发热、脉浮,这个就是共性。每一个药,你都可以写这一句话,今后在考试当中,凡是它在这一章的,而且有的解表药,它没有在这一章,它有解表的功效,那么你都可以说它的功效能够解表,可以治疗表证。
下面又分了两节。那么第一节的,它的功效就是发散风寒,所以这个解表下面分为了发散风寒,发散风寒就用于风寒表证。那么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呢,这个也是和《中医诊断学》结合起来,比如说恶寒比较重,头身疼痛比较明显,口不渴,舌质比较淡,舌苔薄白、脉浮紧。这个也是需要大家去复习过去的。那么每一味发散风寒的药,它都可以治疗这样的一种风寒表证,这个就是第一节的共性。
那么除了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以外,风寒引起的其它一些病证,它也是属于发散风寒这个功效下面的主治,比如说风寒引起的头风痛,风寒引起的这个鼻塞不通,或者风寒引起的皮肤瘙痒,它也可以属于这下面,它的主治是多方面的。
至于兼有的功效,两类药物它兼有的功效,有明显的区别,发散风寒的药,可能很多是兼有止痛啊、祛风湿啊,这样的一些(功效),而这个发散风热的药,它兼有功效呢比如说很多是透疹或一些清热的功效,它本身有很多就是清热药,所以兼有的功效,由于两类药有明显的差异性,我们就在两类药当中去分别介绍,在介绍具体的两类药的时候。
那么如果说今后考试的时候,要考大家(答)这个解表药的功效和主治是什么,那么首先大家可以说它们共有的功效,就是解表,都能主治表证,当然你要把表证的表现还是要说个一、二、三出来,不能就那样两个字,因为它们的药性和主治的不同,又分为两类。一类呢,能够发散风寒,能够治疗风寒表证,以及其它的一些风寒证。(另)一类呢能够疏散风热或者发散风热,能够治疗风热表证,或者其它的一些(风热证),我们讲了以后,大家就比较清楚。同时还简介发散风寒药常常兼有什么功效,还能治疗什么;发散风热药,它兼有什么功效又能治疗什么病证。那么把它糅合在一起,把这三个部分。我们这里讲的这个功效、主治一个部分,还有发散风寒药当中的功效和主治,发散风热药当中的功效和主治,组合在一起就是解表药的功效和主治了。
所以为了避免重复,也为了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就把有的问题放在下面两节当中去具体介绍,因些在这个地方,要求大家掌握的。
这个下面呢就把常用的术语作了一个简单的解释,这一页的最后一段,所谓解表就是辛散的药物,外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治疗作用。这个解表呢,常常又称为发表,疏表,或者发散表邪、疏散表邪,它有不同的用语,其实是一个意思。所以可以比较灵活地使用,大家学习了以后,知道这些都是解表的意思。那么在这个解表的功效当中呢,有的药物呢温性比较明显,当然温就能够针对寒邪,在祛风的同时,又有散寒的作用。所以其中性温而又能散寒的,主要用于治疗表寒证的,这样的(药)就称为发散风寒,也可以叫作散寒解表,或者叫辛温解表,所以发散风寒、散寒解表、解表散寒、辛温解表是一个意思,但在有的书上呢,它分别用于不同的药物,那么初学的时候,容易引起一个误解,好象这个是不同的功效,过去有的同学学的时候,老是担心背错了,这个麻*,书上说的是什么功效,老是要背得和书上一样,其实麻*它属于发散风寒这一节的药,你就写个发散风寒,谁也不能判你是错的。当然有的书上说它发汗解表啊,或者其它也是可以,但是并不排除你使用发散风寒这个术语,那么在发散风寒的药当中,有的具有比较明显的发汗作用,所以常常又称为发汗解表。只是发汗解表呢是发散风寒的药当中,它有比较明显的发汗作用,比较长于发汗,能够通过发汗来驱除表邪,它属于发散风寒下面的一种特殊情况,所以我们在具体的药物当中,有的药物写的是发汗解表,你完全可以把它改为发散风寒,这个并不错误。那么在这个发散风寒的药当中,有的温性比较弱,就说明它散寒的作用不强,它重点在祛风,重点不在散寒,那么这样的药物呢,习惯上就叫祛风解表,那么祛风解表呢,就是在散寒解表当中,温性不强的药的这种发散风寒的一种特殊表述。如果我们在一开始笼统地把它记为发散风寒,进一步你认为它这个温性不强,下一步我们再来说这个祛风解表,又未尝不可,分为两个步骤来记也是行的。在这一类药当中呢,有的药性偏于寒凉,那么这一类的药呢,就称为这个发散风热,或者叫疏散风热,或者疏风热、散风热都可以。这就是这一章药物的这个功效术语的情况,所以为了便于记忆,那么先记笼统的,然后再来把它加以区别,这样循序渐进,这个也是学习的一个规律。
第三,性能特点。那么这一章的药物,它都具有解表的作用,刚才讲了这个解表呢是一个由里向外的一个透散的这么一个特征。所以这一类的药物都具有辛味,都应当定辛味,所以过去有的解表药没有辛味,后来都人为地加进去了。比如说麻*啊,或者象菊花这一类。在很长的时间,本草文献里面没有说它们是辛味的,因为它有发散的作用,可以用辛来表示它的作用特征,所以都可以加上辛味。所以这一章的药,不管发散风寒的或者发散风热的,它的药味基本上都是辛的。
另外呢在这个发散风寒的药当中,有一部分药它能够燥湿,苦能燥,那么发散风热药当中,的有很多药能够清热泻火,能够清热,那么苦能清泻,所以呢除了辛味,在解表药当中,居第二位的味,很多药同时还有苦味,同时有苦味,当然其它的味就比较少一些了。其它药,其它药味,比如说甘味,就只有个别的一、两种药有。这个咸味或者酸涩味、淡味就基本上没有。没有关系,所以它最主要的味辛味,兼有的味,最多的是苦,当然有的是苦能清泻,有的是苦能燥,或者有的是苦能降,都有。所以这个(是)药味的特点。
那么药性呢,第一节的药,它治疗的是寒证,都是偏温的。所以都是温性的,那么有的温性强一点,有的温性弱一点,那么有的温性很不明显的,我们把它作为个性特征,在介绍具体的药物的时候,再来把它作为个性来记忆,原则上它都是偏温的,所以过去也叫辛温解表。
那么第二节的药都是偏于寒凉的,但习惯上并不都称凉性,只有个别的药,把它称为凉性,可能和感觉有关。这个也是一种推测,一般都称为寒性或者微寒,反正总的是偏于寒凉,所以从药性来说,第一节的是偏温,第二节的是偏于寒凉的。
归经那么从这个脏腑辨证看,表证都是肺系的病,那么它都归肺经。所以从第一味药到最后一味药的主要归经都是肺,当然在这个六经辨证和经络辨证当中,那么六经辨证呢这个表证称为太阳证,那么经络辨证认为这个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所以有个别的药物立足于经络辨证,还认为归膀胱经。那么这是少数的药,如果你记不清楚了,你写上了归肺经,应该说也不是错误,只是说从经络这个角度呢,它有它的特殊性,有它的实用性,那么这一类的药呢,都是偏于升浮,这个辛能发散,作用趋向,针对于向内的病势趋向,都是发散的,都是升浮的,
那么至于*性,这一章的药呢,狭义的*性的药物呢,只有两味,一个细辛,一个苍耳子,这个容易记,学了以后更清楚。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呢,就是简单的提到,它这个性能就这么五个方面。
如果要考这个解表药的性能特点是什么,那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些内容,从药性、药味、归经,然后升降浮沉和*性,加以适当的一点介绍就够了,这是第三个问题。
第四配伍应用。
刚才我说了每一个章的配伍应用,你都是第一考虑它的寒热虚实,第二主要考虑它的主要症状,这个主治证的症状。
那么解表药呢是治疗表证的,表证呢,那么有这个风寒和风热,本身就涉及到寒热,但是它可以兼有里寒或者里热。那么在配伍的时候,如果里寒比较重的,或者兼有明显里寒的,那可以配伍温里药;兼有里热的,可以配伍清热药。尤其是这个发散风寒的药用于温热病,更常常和清热药,尤其是清热解*药配伍在一起,那么寒热的问题解决了。
虚实,虚常常有一些正气虚衰的患者,感受外邪,成了体虚感冒,那么针对正气虚衰的不同,分别可以配伍补阳、补气、补血、补阴的药物,所以今后大家学《方剂》,有什么助阳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益气解表,那么就是解表药,分别和不同的补虚药使用。因为这个正气虚衰的患者,如果单纯地使用补虚的药来补助正气,容易影响邪气的祛除,容易碍邪,那邪气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对人体(会)进一步的造成不良的损害,所以不能对邪气不管,不能专门补虚。另外如果专门祛邪呢,它本身正气虚,这个解表又要损伤正气,那么正气可能更虚,更不利于祛邪,所以这样呢要攻补兼施,这个叫扶正祛邪。所以这个解表药,用于这个体虚外感的病人,要针对它的正气亏虚的不同,分别和不同的补虚药配伍,这个(是)虚的问题。
实,那么实主要指的是邪气,邪气除了寒热,有暑、有湿、有燥。那么这个表证,如果兼有暑热的,可以配伍清暑热的药。兼有湿邪的,可以配伍祛湿的药,尤其比如说化湿啊,今后要学。兼有燥邪的,那么可以配伍润燥的药,除了这个以外,当然还有其它的邪气,当然与表证(关系)不大。
如果说这个表证比如说有饮食积滞,加一点消食药,书上没有,同学们在考试的时候回答的时候,表证如果有饮食积滞的加消食药,我想这个不是原则问题,你答了也可以,这个就是从实,寒热的虚实。那么另外就是针对症状,那感冒的症状,恶寒发热,有时候经常有咳嗽、气喘、痰多,或者说鼻窍不通这样的一些症状。那你在回答的问题的时候,如果说表证出现了这个咳喘痰多,那么配伍这个止咳平喘和这个祛痰的药物。有鼻塞不通的,可以配伍通鼻窍的药物,这就根据治疗病证的这个症状。那这样子比我们教科书上是不是更完善、更全面。所以根本不需要按照书上一条一款的来记,但是我们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你还没有这个分析能力。那么书上的呢,把一些主要的给你归纳了,你可以以这个为一个框架。这样来记忆的时候至少提供一些方便,但你学多了,你对这个《中医学基础》的理论扎实了以后,完全可以离开我们这个教科书来考虑配伍,从寒热虚实和它的症状。当然有的章节,比如说清热药,不可能配温里药,因为它一般来说,它除非寒热杂错,当然你说寒热杂错要配温里药,也是可以,但是它并不重要,很次要。但是以这个思路,所以以后每一章都这样来思考,就可以慢慢地就是从离不了书,完全依赖书,到离开书,到最后你都可以对书本进行发展、进行补充。这样子的知识,才是真正是把这个《中药学》学成自己的知识了,不是书上的知识,所以这是配伍应用。
那么这个使用注意,也是我刚才说了,一个是有共性的三个使用注意,一个是这个因证使药,因就是根据,证就是证候,就根据不同的表证,选适合的药物,那么对于解表药来说,风寒表证注意选发散风寒药,或者主要选用发散风寒药。风热表证,主要选用发散风热的药,当然你还可以加入其它的内容,也可以不加。比如说这个外感风寒,如果说表实无汗的,那么选发汗作用比较强的,有汗的,那要注意选这个发汗作用比较缓和的一些的。疼痛比较剧烈的,那么选用兼有止痛作用的这个解表药,这些都属于因证选药的。兼有咳嗽气喘的,我选又能够止咳平喘的,又能够解表的这样的药物。所以这里面的内容是非常的丰富,但对于不同的章节,它有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内容来阐述,那么这一点,就是我们书上虽然没有,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来考虑,这是一个普遍规律,用药都应该注意的,因证选药。在我们有的章节比较强调,有的章节没有强调,但我们可以一律地强调因证选药。
第二个呢,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那么也就是说如果就是在这个夏天,气候炎热,或者比较温暖的地方,如果要使用发散风寒的药,一般就用量轻一点。反之是在冬天,比较寒冷的季节或者地方,用发散风寒的药,可能就要用稍重一点。对发散风热的药,同样如此也可以加上它相应的内容。那么这个因地因时的制宜,其它的章节也可以有这样的内容。比如说我们这个感冒,还可以说,比如有这个燥邪比较盛的季节呢,注意选用能够润燥的一些解表的药等等,其它的内容我们不可能一一地都把它表述出来。
第三个中病即止。那么对这个解表药的中病即止,怎么来理解呢?那么前人说的就是微似汗出,尤其是使用发散风寒的药,都有发汗的作用,并不是说这个汗出得越多越好。那么按照张仲景的经验,微似汗出,好象出了一点汗,又没有明显的出汗,那么就达到了中病的效果。如果说这个汗出太多,那么可能造成这个亡阳亡阴。因为这个汗是人体的津液,在阳气的作用下,施泄于外而形成的,如果过汗不但损伤阳气,也损伤阴津,所以可以造成严重的这个大汗淋漓、可以亡阳,可以伤津。所以叫中病即止,不可过汗。(这是)对于这个解表药来说,这三个对每一个章节都可以。
那么第二个考虑的角度呢就是证候禁忌。那么就是解表药呢适合于表证,但是它总有不适合的病证,解表药呢,它主要通过发汗解表。那么平素汗多的,就不宜使用。即使感冒了要用,也要慎用,所以汗多者不宜,平素汗多者不宜。那么汗是人体的津液所化生的,凡是津液耗伤的,要慎用,津液耗伤的。过去在我们的书上讲久患疮疡、热病、淋证这样的患者要慎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患者就是耗伤了津液,就不应当再过分地发汗,这就是不宜使用的。从它发汗这一点,汗多的不宜使用,那么已经伤了津液的,要慎用,哪一些情况呢,就是我们过去谈的这个温病、产妇或者淋证、疮疡这样的一些患者,还有其它的都属于这种情况。
然后就是药材方面,决定了使用注意。解表药一般都芳香的,含芳香性的挥发油,不能够久煎。所以把这三个方面的这些需要注意的,糅合在一起,就是这一章的使用注意。那么我们这个以后呢都是从这个思路,每一章,这样子呢大家记起来很方便,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下面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这一节的药物呢,它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它主要用于风寒感冒。那么风寒感冒呢又叫风寒表证,或者感冒风寒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临床表现呢,也是刚才说过的大家回忆《诊断学》,就(是)恶寒发热,恶寒比较重,头身疼痛比较明显,这个舌苔薄白、口不渴,或者有的兼有咳嗽气喘、脉浮紧等等。每一味药都有这样的功效,都有这样的主治,从麻*到后面的辛夷。如果你考试都可以把这几句话写上去,这就是共性的。
那么这一类的药呢,它常常还兼有止痛,比如我们今后要学的羌活、防风,什么苍耳子、藁本这些,那么它除了表证的疼痛,它还可以用于头风痛,或者其它的一些疼痛证,有的兼能够祛风湿,还能够治疗风湿痹痛,当然有的兼有比如说止咳平喘或者利尿的作用。可以用于咳嗽气喘或者水肿。但是不管是头痛或者说咳嗽气喘,或者说水肿,都以兼有风寒表证的为最适合。因为它总体是以发散风寒为主的,那么这一类的药的药性,都是偏温的,药味都是辛,有的兼有苦味,这个就不讲了,这个归经在于肺。那么这一类的药,一般发汗作用都比较明显,所以对于这个汗多的,或者伤了津液的,尤其要慎用。这个和这一章的概述可以结合起来学习和理解。
下面呢,我们开始介绍具体的药物。那么在介绍具体药物之前呢,我也要说一下我们这个书的体例和学习的方法和考核的要求。
对于具体药物先有一个药名,比如第一味药麻*,这个就是麻*的正名。因为每一味药,它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就要求有一个名称作为正名,那么医生在开处方的时候,要使用这个(正名)大家要遵守,其它的名称呢就作为别名。所以我们现在对药典收载的药,或者地方标准收载的药,一般都要求要使用正名。这样子避免在这个用药的时候,出现一些错误。有的人呢喜欢标新立异,用一些好象故弄玄虚,写一些别名,这个处方是给这个配方的人看的,是告诉患者,患者应该知情。他吃了什么药,现在非常强调这个知情权,那你这个是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写一些患者不懂的这些名称,这是不应该的。有的时候药房不知道你的名称,可能配方还会出现一些错误,所以这个名称是指的正名。那么有的药物呢,还常常有些常用的别名。在一些古方里面还经常出现。那么我们呢可能在讲的时候就要顺便地说一下这个药常用的别名还有什么。这个作为常识性的了解,这类的药不多,占少数。那么这种别名呢,大家今后便于我们学习、研究,不是让你开处方的时候,有意地去不写正名,去写这些别名,这是不对的。
那么这个药名后面就有一本书,本草(名),就是这个药在本草书里的最早记载、最早出处。比如说麻*后面是《神农本草经》,那么就是说麻*,最先记载是《神农本草经》,但是为什么要把它写上呢,为今后大家研究麻*,查阅麻*的资料,提供一个方便。因为我们现在介绍的麻*,只是麻*的一部分,就包括功效,我们这个麻*,介绍了三个功效,其实麻*,除了这三个功效以外,还有其它的功效,只不过比较次要一些,我在讲的时候,还要谈到这一方面的问题。那么这些呢我们不可能一一都讲,有的时候可以通过古代的文献去查阅,我们可以来补充,我们这个讲义上对功效这个记载得不完整,我们这个功效是不完整的,只是最重要的,最常用的。可以通过一些古代的文献,那么我们麻*这个(药)就可以从《神农本草经》往下查,一般都能查到。如果说某一个药是《新修本草》收载的,那《新修本草》以前的本草书你就不要去查,查就是白费功夫。那么你在这个《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里面去查薄荷,薄荷是《新修本草》收载的,那就不可能查到有关资料,这对大家查阅提供这种方便。要说明的呢这是本草学的最早出处,可能在这个书以前的其它书籍上,包括这个《方剂》或者临床的一些书籍上,完全可以出现,这个大家应该知道这一点。比如我们中药里面的洋金花,在本草学里面,它是《本草纲目》最先收载,指的是本草学,我们书上写的它出处是《本草纲目》。但是它的临床应用呢,现在能够查到资料的,是这个《世医得效方》。元代金元时期就开始使用洋金花,但是当时的本草书没有收载。所以我们在洋金花这个药的后面,不能写这个《世医得效方》,因为它不是本草专著。所以只能写它最早收载的本草专著《本草纲目》,这个也是要搞清楚的,不等于在其它的著作当中不能查到,这不是绝对。
那么在这个药名和出处的下面,又有那么三行文字,叫作药物的概述,就包括药物的品种、来源。比如说麻*,来源于三个品种,这个草麻*、木贼麻*、中麻*三个品种这个都可以作为麻*用,它作为同一味药。那么这个作为医学专业的同学不要求,这个作为药学的同学呢,因为专门要学《药用植物学》啊,《中药鉴定学》,那个时候还要加深这方面的,但是呢,我们在进行科研的时候,比如说有的药的临床观察,用的是那一种,最好能够请这个搞专门药材研究的老师,把它鉴定清楚,那么这样子你得出来的科研的结论,就更加有这个科学性,比如说我所用的是木贼麻*,对什么病证治疗,它得到了什么什么的效果,那么其它两种麻*,可能会更好,或者更差,或者没有这方面都有可能,但是我用的就是这个品种,这个可以请懂这方面的(协助),但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呢,这个不要求。
那么后面就是产地,主要产在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那么作为我们这个中药学,作为我们这个医学专业的同学,要求什么呢?要求道地产地,一般的不要求。象这个麻*,那不要求它以山西为主,因为这个道地性不强,尽管过去有这个强调,那么要求这个产地的药不多。比如人参主要产于东北吉林,这个三七,主要是在云南,比如说这个附子,主要在四川。这样可能有那么三、二十种,这样的药物,这个大家作为常识性的了解,
那么后面呢,就是产地的加工炮制,简单的加工,比如说这个秋季把它割下嫩枝、阴干,然后再来切段使用,这个是一般的简单的这个加工炮制,不要求。那么最后呢,有一部分重要的要求呢,我们在后面的用法里面,凡是用法里面提到了的,这种炮制的意义就要要求,在用法里面没有提到的,一般就不管它。
所以在概述部分一个是道地产区,另外还有少数的几个品种的药,它的药材来源,相差很大,完全是不同的科属,那么它的药效有明显的区别,比如说这个牛膝、怀牛膝和川牛膝,防己有木防己、汉防己,这个在药里面越来越少,因为有些已经把它分成了两种药了,比如沙参分成了南沙参和北沙参,贝母分成了川贝母和浙贝母,芍药分成了赤芍药、白芍药。木通也分了等等,很多,我们这些都用不着要求,要求的那些现在还没有分开了的少数的几种,那么我们讲的具体的时候(再讲),所以这个概述部分,要求的内容非常少。
那么下面呢就有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和参考资料这么六个专项、六个栏目,那么参考资料呢是不考试的,也不讲的,那么仅供参考。
那么剩下来这么五个部分,就是学习的内容,这个学习的内容呢,首先要抓住功效,所以我们说功效是学好这个药物的关键,那么记住了功效,上呢可以联系、推导或者分析性味归经,我们学了以后就知道,上面可以推导、分析,帮助理解和记忆它的性味归经,这样子就可以避免对性味归经的死记硬背,这样学起来就可以减少很多这个需要背的,需要记忆的,死记硬背的这些知识,我们要首先主要的要抓住这个功效,记住了功效以后,对于应用部分,那么它有这个功效就有对应的主治。譬如说这个能够发汗解表对应的主治就是风寒表实证。平喘对应的主治就是喘咳证,利尿对应的就是水肿,这个是主治。
那么下面的大量的文字,是它的配伍应用情况,在这个配伍应用情况呢,重点理解和记忆它的个性特征,这个个性特征呢,有的药有,有的药没有,有的药重要,有的药不重要。比如说在主要功效都是发散风寒的(药),麻*也是发散风寒,后面的桂枝、紫苏、生姜等等,在发散风寒药当中,它有什么不同,它与其它的有什么不同,那么在这个应用当中呢,重点就掌握,比如说麻*在发散风寒(药中),它的个性特点呢,它相对而言,它的发汗作用比较强,那么它主要用于表实无汗的这种风寒表证,这个就是它很重要的一个个性特征。它和其它的同类的发散风寒的药,有明显的区别,那么这个也是在临床重点要学的,就是在应用部分主要要了解这个个性特征。
另外就是一些重要配伍的意义,重要配伍呢就比如说属于那种相须的,那种相畏、相杀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不多,在一些重要的药物当中呢,比如说麻*它和桂枝的关系,可能这个适当的要求,那么剩下来有很多文字,有的文字呢,是叙述这个风寒表证,或者风寒表实证的,有的呢是为了说明麻*的个性特征,举的方剂的例子,那么方剂里面呢,它治疗什么病证还要配伍一些什么药,象这样的一些内容呢,它不是中药学的基本知识,比如说这个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那些症状,比如说用于这个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或者头身疼痛等等,那属于《中医诊断学》或者今后中医的《内科学》(知识)。那么在中药学里面,也是通过其它学科把它联系起来,我们在中药学里面只作简单的要求。比如说这个风寒表证的这个描述,如果在考中药的时候,你不是非常准确,答掉了一两个典型的症状,中药学这个角度不扣你的分,因为不是在考你诊断,诊断什么叫风寒表证,它不属于中药学的内容。那么我们讲这个要理解麻*和桂枝配伍的这个意义,这个是很典型的一个相须的。但是呢我们在中药里面,不管麻*汤,也不管麻*汤处在什么地方,麻*汤里面有什么药,药与药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我在讲中药的时候,讲麻*,把麻*汤有什么四味药组成,什么是君药,什么是臣药,治疗什么病,为什么这样组方。那对《方剂学》是一个侵权,那不应该这样讲,它不属于中药学的这个知识的范畴,所以把这些内容也除下来,
这个应用部分,看来是文字很多,实际上要同学们真正理解、记忆的东西并不多。那么这个主治,知道了功效,这个主治迎刃而解,一般的情况下,记住了功效就能够知道主治,只有少数的情况它一个功效不只一个主治,那么我们学的时候适当地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