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症的中医治疗必须结合临床四诊,全面辨证施治,分清病情主次,再进行临症用药,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一、自汗
主证:汗出,动则益甚,肤凉,脉微弱。
治法:调营益卫。
方药:*芪建中汤加减。
饴糖30克、肉桂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芪5克、炙甘草6克、浮小麦30克。
如果表虚易感者用玉屏风散,*芪30克、白术30克、防风15克。气虚甚者加*参,自汗较重者加浮小麦、煅牡蛎、麻*根以固表止汗。阳虚加附子(开水先煎)。
常年出汗者十全大补汤加味:*参12克、肉桂3克、川芎6克、熟地*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甘草3克、*芪12克、当归9克、白芍药9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肉苁蓉10克。
易感冒者也可以用桂枝汤加味:生*芪30克、浮小麦3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麻*根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5片、大枣7枚。
二、盗汗
主证:夜晚寐中窃出,通身如浴,醒来渐收,多手足心热,脉细涩。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汤。
当归6克、生地*6克、*芩6克、*柏6克、*连6克、熟地*6克、*芪12g。
便热冷饮者加生石膏、竹叶。便结头汗者加桃仁、大*。气阴虚者酌去*芩、*连,加*参、麦冬。暮热朝凉,或病后阴气未复,余邪未尽者改用青蒿鳖甲汤加味。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10克、地骨皮12克。
三、脱汗
主证:凡大吐、大泻、失血、误汗或大病后,汗出如油,额汗如雨,如珠之凝,如胶之粘,甚者通体汗漏淋漓,揩不尽,或喘促肢冷,脉沉细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六味回阳饮加减。
*参15~3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附片10~15克(开水先煎30分钟)、肉桂9克、*芪15~30克、熟地15~30克、当归15克。
加减:虚阳外越者加生龙骨20~30克、生牡蛎20~30克。真阴内竭者去干姜、肉桂。加生地、麦冬。另外脱汗急症可以用参附汤,人参(或*参)15克、附片15克(开水先煎30分钟)、青黛15克。
四、局部出汗
1.头汗食热而头汗、面汗出甚者,为阴虚不能附阳,宜当归六*汤。
2.心汗心窝膻中聚而有汗,又因思虑伤及心脾,宜归脾汤或生脉饮。
生脉饮
功效: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主治: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人参(*参)10~15克、麦冬15~20克、五味子10克。
水煎服,一日二次。也有成品口服液。
3.手脚汗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若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虚热症。
可用增液汤玄参30克、麦冬、细生地各24克。
若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浊、舌苔厚腻等脾胃湿热症状。可用三仁汤加减杏仁10克、飞滑石12克、白蔻仁10克、竹叶6克、厚朴12克、生薏仁30克、半夏10克、*芩10克、莱菔子10克。
4.偏汗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多属营卫不调,气血不和,宜益气养营。
宜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参15克、肉桂6克、川芎6克、熟地*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芪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
这里大家应注意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应及早防治。
5.阴汗阴股间多汗,多因下焦湿热所致。
宜柴胡胜湿汤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主治两外肾冷,两髀骨枢阴汗,前阴痿弱,阴囊湿痒臊气。
柴胡12克、羌活12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升麻6克、生甘草6克、*柏10克、龙胆草10克、麻*根15克、汉防己12克、五味子10克、当归12克。
或用二妙散,加防风、龙胆草。
或有阴阳不和者,宜用小柴胡汤加桂枝、茯苓、白术。
或见阳痿遗精者,宜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