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肾系病证
第一节水肿
一、水肿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概念: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水肿的历史沿革
(1)《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与权衡,去菀陈整……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2)汉代张仲景对水肿的分类较《内经》更为详细,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汗五种类型。
(3)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二、水肿的病因病机
1.病因
风邪袭表;疮*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2.病机
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具体而言,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瘀血。
三、水肿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
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分证论治:
1.阳水
(1)风水相搏证
治法:疏风清热(解表),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题干: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
(2)湿*浸淫证
治法:宣肺解*,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饮加减。
题干: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或滑数。
(3)水湿浸渍证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题干: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4)湿热壅盛证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题干: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脉沉数或濡数。
2.阴水
(1)脾阳虚衰证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题干: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若症见遍体浮肿,面色萎*,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可用参苓白术散。
(2)肾阳衰微证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题干: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3)瘀水互结证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题干: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如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乃为脾肾亏虚之象,可合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利水肿。
第二节淋证
一、淋证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概念: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2.淋证的历史沿革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
二、淋证的病因病机
1.病因
淋证的病因可归结为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四个方面。
2.病机
淋证的成因虽有内、外因之分,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其病位在膀胱与肾。
三、淋证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淋证有六淋之分,证情有虚有实,且多虚实夹杂,各种淋证又常易转化。临床辨证首先应别六淋之类别,其次,须辨证候之虚实,虚实夹杂者,须分清标本虚实之主次,证情之缓急,最后须辨明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
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为淋证的基本治则。具体而言,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以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以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以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以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
分证论治:
1.热淋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题干: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腻,脉滑数。
若热*弥漫三焦,用*连解*汤合五味消*饮以清热泻火解*。
2.石淋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韦散加减。
题干:尿中央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脉弦或带数。
石淋日久,证见神疲乏力,少腹坠胀者,为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补中益气汤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益气通淋。
3.血淋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
题干: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脉滑数。
若久病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症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者,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用知柏地*丸加减;若久病脾虚气不摄血,症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者,用归脾汤加仙鹤草、泽泻、滑石益气养血通淋。
4.气淋
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代表方:沉香散加减。
题干: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
5.膏淋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代表方:程氏萆藓分清饮加减。
题干:小便浑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腻,舌质红,脉濡数。
膏淋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甚,形体日见消瘦,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无力,此为脾肾两虚,气不固摄,用膏淋汤补脾益肾固涩。偏于脾虚中气下陷者,配用补中益气汤。偏于肾阴虚者,配用七味都气丸。偏于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6.劳淋
治法:补脾益肾。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加减。
题干: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
中气下陷,症见少腹坠胀,尿频涩滞,余沥难尽,不耐劳累,面色?白,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无力,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阴虚火旺,面红烦热,尿*赤伴有灼热不适者,可用知柏地*丸滋阴降火。
第三节癃闭
一、癃闭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概念: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癃与闭都是指排尿困难,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2.癃闭的历史沿革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
二、癃闭的病因病机
1.病因
癃闭的病因主要有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体虚久病、药*所伤六种。基本病理机制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2.病机
癃闭虽病因多端,但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其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明确指出膀胱的生理功能为贮藏尿液,排尿则依靠其气化功能。肺、脾,肾,肝功能失调,亦可致癃闭。
三、癃闭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癃闭的辨证首先要判别病之虚实。实证当辨湿热、浊瘀、肺热、肝郁之偏胜;虚证当辨脾、肾虚衰之不同,阴阳亏虚之差别。其次要了解病情之缓急,病势之轻重。
治疗原则:
应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不可不经辨证,滥用通利小便之法。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探吐、导尿等法急通小便。
分证论治:
1.膀胱湿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代表方:八正散加减。
题干: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腻,脉数。
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火,利湿热;若湿热久恋下焦,导致肾阴灼伤而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可改用滋肾通关丸加生地*、车前子、牛膝等,以滋肾阴,清湿热,而助气化;若因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小便量极少或无尿,面色晦滞,胸闷烦躁,恶心呕吐,口中有尿臭,甚则神昏谵语,宜用*连温胆汤加车前子、通草,制大*等,以降浊和胃,清热利湿。
2.肺热壅盛证
治法:清泄肺热,通利水道。
代表方:清肺饮加减。
题干: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红,苔薄*,脉数。
兼尿赤灼热、小腹胀满者,合八正散上下并治。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代表方:沉香散加减。
题干: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薄*,脉弦。
形神萎顿,腰脊酸痛,为精血俱亏,病及督脉,多见于老人,治宜香茸丸补养精血,助阳通窍;若因肾阳衰惫,命火式微,致三焦气化无权,浊阴内蕴,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呕吐、烦躁、神昏者,治宜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以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4.浊瘀阻塞证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代表方:代抵当丸加减。
题干: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5.脾气不升证
治法: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和春泽汤加减。
题干: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短而语声低微,舌淡,苔薄脉细。
6.肾阳衰惫证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加减。
题干: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弱。
7.肾阴亏耗证
治法:滋补肾阴,育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丸合猪苓汤加减。
题干:小便量少或全无,口咽干燥,腰膝酸软,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头昏耳鸣,舌绛红,少苔,脉细数。
若阴虚及气,可用滋肾通关丸滋阴化气,以利小便。
第四节关格
一、关格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概念:关格是由于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称之格。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的晚期。
2.关格的历史沿革
关格之名,始见于《内经》。
二、关格的病因病机
1.病因
久病伤肾;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劳欲过度。
2.病机
关格的基本病机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邪内蕴三焦。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脾肾虚衰为本,湿浊*邪为标。病理因素为湿浊、瘀*。病位在脾、肾,尤以肾为关键,涉及肺、肝、心多脏。
三、关格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关格应首辨脾肾虚损程度,次辨浊邪之性质,再辨是否累及它脏。治疗原则:
应遵循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关格》提出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原则。
分证论治: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
治法: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代表方: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题干:小便短少,色清,甚则尿闭,面色晦滞,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浮肿腰以下为主,纳差,腹胀,泛恶呕吐,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
若水气凌心者,应加用己椒苈*丸;尿少或小便不通者,可合用滋肾通关丸,以滋肾阴,助气化。
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代表方:杞菊地*丸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题干:小便短少,呕恶频作,头晕头痛,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手足抽搐,舌红,苔*腻,脉弦细。
3.肾气衰微,邪陷心包证
治法:温阳固脱,豁痰开窍。
代表方: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
题干:无尿或少尿,全身浮肿,面白唇暗,四肢厥冷,口中尿臭,神识昏蒙,循衣摸床,舌卷缩,淡胖,苔白腻或灰黑,脉沉细欲绝。
若昏迷不醒,可静脉滴注醒脑静开窍醒神;若狂躁痉厥,可服紫雪丹;若心阳欲脱,用参附龙牡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