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综君为大家整理了考研中内总结(气血津液篇),希望对大家的考试有帮助,祝大家考试顺利!
郁证沿革:《医学正传》首次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临证指南医案》“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病机: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治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根据兼证加以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
脏躁:多见于青中年女性,间歇发作,不发时可如常人,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①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②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③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④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⑤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⑥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丸
自汗盗汗病因病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邪热郁蒸均可导致自汗,阴虚火旺一般导致盗汗。
汗由津液化生而成。
①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桂枝加*芪汤或玉屏风散
②心血不足证——养血补心——归脾汤
③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当归六*汤
④邪热郁蒸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补充:
痰饮沿革:《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仁斋直指方》首先将痰与饮的概念作区分
病因病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为患。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阳虚阴盛。治疗以温化为原则。
一、痰饮
①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②饮留胃肠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丸
二、悬饮
①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②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③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④阴虚肺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三、溢饮
①表寒里饮证——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四、支饮
①寒饮伏肺证——宣肺化饮——小青龙汤
(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稀或不得息,胸满气逆,以泻肺逐饮)】
②脾肾阳虚证——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肥胖①胃热滞脾证——清胃泻火,佐以消导——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②痰湿内盛证——燥湿化痰,理气消痞——导痰汤
③脾虚不运证——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参苓白术散合防己*芪汤
④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利水化饮——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消渴:
沿革‘消渴’病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金匮要略》立有专篇。将消渴明确分类为三消的始于《证治准绳》。——“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消渴责于肺、胃、肾三脏。消渴三多一少分类特征: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尿多为下消;消瘦为后期。
治疗原则: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语·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证治分类:上消--消渴方加减—-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中消:
①胃热炽盛证--玉女煎加减--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②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加减--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下消:
①肾阴亏虚证--六味地*丸加减--滋阴固肾。
②阴阳两虚证--金贵肾气丸--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内伤发热
治疗原则: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输血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出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证治分类:
①阴虚发热证--清骨散加减--滋阴清热。
②血虚发热证--归脾汤加减--益气养血。
③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④阳虚发热证--金贵肾气丸加减--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⑤气郁发热证--丹栀逍遥散加减--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⑥痰湿瘀热证--*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博傲教育中医综合考研
让考研变得简单、让专业课不再复杂
中医综合考研全程保障计划
博傲教育为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