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连载十一益
TUhjnbcbe - 2020/11/25 2:59:00

第二章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诊疗概要

第三节风湿病常见证候

六、寒热错杂证

肢体关节疼痛,局部肿胀自觉灼热感,关节活动受限,可涉及一个及多个关节,兼见恶风恶寒,全身发热尚不明显,舌苔*白相兼,脉紧而数。

本证多由外感风寒湿邪,蕴于肌肤筋骨,郁久化热,邪闭经脉,痹阻不通引起关节疼痛,局部肿胀且自觉灼热,脉数,苔*,为邪已化热之象,但其热势不甚,恶风畏寒,脉紧,苔白,又属寒邪,故呈现寒热错杂之机。

本证与单纯的寒邪偏胜之痛痹不同(痛痹无关节红、肿、热、痛,脉不数,苔不*),与单纯的热邪偏胜之热痹亦不同。实为寒湿化热,又未尽化热,所出现的寒热错杂阶段。

寒热并存是本证一大临床特点。即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出现寒、热两种矛盾对立的症状。临床最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肢体关节作痛、肿胀,自觉局部灼热,关节活动不灵,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又感畏风恶寒,脉象紧数,舌苔*白相兼;关节红肿热痛,或伴见结节红斑,但局部畏寒,喜热,且得寒痛不减,苔*或白,脉弦或紧或数;关节冷痛,沉重,局部喜暖,但伴有身热不扬,口渴不喜饮;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逢寒更甚,局部畏寒喜暖、关节变形,伸屈不便,伴见午后潮热,夜卧盗汗,舌质红,苔薄白;又如,寒邪所致之典型痛痹症状,但舌苔色*,或临床一派热痹表现,但观其舌苔色白而厚,皆属寒热错杂之象。

因本证特点为寒热并存,故临床表现寒、热痹症状同时存在,即可诊为本证,但应分清孰轻孰重或寒热并重。如症见关节红、肿、热、痛,但却逢寒痛甚,且触之不热;或关节作痛,自觉局部怕冷,但触之发热;关节疼痛,自觉局部发热,又感微恶风寒;皮肤结节红斑,关节强直、变形,局部喜热。其舌质可淡、可红,舌苔可*、可白,或*白相兼。

一般而言,舌质表明病者患病当时的体质,而舌苔则反映邪气当时之属性。舌质、舌苔是症状中最客观的表现,除染苔外几乎不见假象,故为临床症状的主要组成部份。

清热除湿,温经散寒。

1.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温通血脉,助阳解表;麻*辛温散寒;防风发表散风除湿。三药合用,驱寒从表而解。附子、白术温中散寒除湿;芍药、知母清热和营敛阴;又加甘草调和之,共奏祛风散寒为主,清热化湿为辅,宣痹止痛之功。当寒热错杂证表现为寒重热轻时,用本方为宜。

2.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石膏,清热解肌;桂枝,温通经络;知母润燥滋阴;甘草、粳米,益胃和中,共呈清热泻火温通经脉之剂。多用于热重于寒之寒热错杂证。也可加用防己、地龙、僵蚕、桑枝等清热通络止痛之药。

3.寒热痹冲剂(《中国基本中成药》)桂枝、麻*、附子、防风祛风通络,温经散寒止痛;芍药、知母清热和营;白术健脾除湿;地龙,通经活络,清热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本方功用同桂枝芍药知母汤。

4.加减苍术白虎汤(《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方以石膏清热降火,知母滋阴清热,防己清热化湿,甘草清热解*。四药合用,清热化湿为主。苍术苦温燥湿,羌活、独活祛寒胜湿,赤芍凉血活血,消瘀散肿。诸药合参,以清热化湿为主,燥湿散寒为辅,适用于寒热错杂,以热重于寒之痹证。

5.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乌、草乌温经活络,祛风散寒;制南星燥湿活络,以祛络中之痰;乳香、没药行气活血,以化络中之瘀血;地龙通经活络,引药直达病所。寒热夹杂证,寒重热轻,有瘀血症状时,用其祛风除湿,化湿通络,活血止痛。

6.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秦艽,苦辛,平,为通痹之良药,因其性平,故外邪阻滞经络,不论寒热,均可用其通络舒筋止痛。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言:“主寒热邪气……”。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祛风散寒通络;*芩、石膏、生地清热凉血;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柔筋;白术、茯苓、甘草健脾渗湿和中。寒热错杂证,表现为寒热并重时,用本方祛风散寒,清热通络,佐以养血柔筋。

7.朱良春经验方此证临床常见,一方面风寒湿未尽,另一方面则又见化热伤阴之证,故而我们也称作“邪郁日久,化热伤阴证”,临床用药兼而顾之,以桂乌芍药知母汤(自拟方)加减,药如桂枝、赤芍、白芍、知母、制川乌、制草乌、生地、当归、僵蚕、地龙、乌梢蛇、生姜、大枣、甘草等,以祛风散寒,蠲痹通络为主,清热化湿为辅,共奏宣痹止痛之功。如热盛者,酌减桂枝、川草乌用量,加虎杖、寒水石、律草、*柏;阴虚内热,舌红便干者重用生地(一般用量15~30g为宜)。

七、瘀血痹阻证

周身关节疼痛剧烈,多呈刺痛感,部位固定不移、痛处拒按,日轻夜重,局部肿胀或有硬结、瘀斑,兼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干燥无光泽,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脉沉涩或细涩。

本证多由风寒湿痹,痛久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济生方·血气》曰:“盖人身血随气行,气一壅滞,则血与气并。”朱良春指出:“久痛多瘀,凡顽痹久治乏效,关节肿痛,功能障碍,缠绵不愈者,多是病邪与瘀血凝聚经隧,胶结难解,即叶天士所云‘络瘀则痛’是也。”外邪痹阻肌肤、关节、经脉等处,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瘀血停聚,或痹病日久,正虚血瘀,不通则痛,故肌肤、关节剧烈刺痛而部位相对固定不移;血瘀实邪聚集不散,故局部拒按;经脉阻痹,水停湿蕴,血瘀阻络则局部肿胀;湿聚生痰,痰气相结,故现硬结;瘀血阻络,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不欲饮;血行不畅,气血不能外达,肌肤失荣见皮肤干燥无光泽或肌肤甲错;血瘀阻络日久,溢于脉道之外,故见面色黧黑、舌紫脉涩等;血痹郁热,故见舌苔薄*。

主症:肌肉、关节刺痛,痛处固定不移,久痛不己。

次症:痛处拒按,局部肿胀,可有瘀斑或硬结,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干燥无光泽,口干不欲饮。

舌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细涩或沉涩。

诊断:凡具备主症或兼见某项次症及舌脉即可确诊。

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1.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本方治疗瘀血闭阻证较宜。本方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牛膝、五灵脂、地龙行血舒络,通痹止痛;秦艽、羌活祛风除湿;香附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祛瘀,祛风除湿,蠲痹止痛之功。适用于瘀血挟风湿,经络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2.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中当归活血补血,丹参活血通脉,乳香、没药活血祛痹止痛。四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功效,对于各种血瘀作痛颇有疗效。对于寒凝气滞所致血瘀可加桂枝、附片、姜*;血虚气虚所致瘀血,可加鸡血藤、首乌、*芪、人参等;痰瘀并见加半夏、南星,或与二陈汤并用;阴虚血瘀加生地、玄参、知母、地骨皮等。

3.大*蛰虫丸(《金匮要略》)本方以大*、土鳖虫为君,破瘀散结,清热活血;以虻虫、水蛭、蛴螬、干漆、桃仁、杏仁加强破瘀散结之功为臣;干地*、芍药、*芩养血和血清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治疗血痹阻络,内有瘀血之证。

4.桃红四物汤(《医宗仑鉴》)本方以桃仁、红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组成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之剂,使瘀血消散,脉络通畅,疼痛可止。因外邪侵袭所致的瘀血痹阻证候,宜再加威灵仙、秦艽、豨莶草、羌活、薏米等祛风湿、通经络之品,则疗效更佳。

5.朱良春经验方临床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病久顽缠,多以痰瘀互结骨节为主,根据朱良春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对于瘀血凝滞较甚之痹病,常规用药,恒难奏效。必须采取虫类透骨搜剔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以蠲痹止痛。对此证临床以僵蚕、地鳖虫、地龙、威灵仙、桂枝、生白芍、当归、鸡血藤等为主加减,临床还需配伍青风藤、穿山龙、拳参、忍冬藤等调节免疫等综合治疗。其中穿山龙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根茎,味苦性平,入肺、肝、脾经,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用于痹病各期和各种证型。穿山龙与青风藤合用,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能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疼痛等主要症状和血沉、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指标,是痹病治疗的基础用药,也是朱良春教授治疗痹病的一大特色。穿山龙的用量决定疗效,一般应用至40-50克,量小则效果不著。

八、瘀热痹阻证

关节肿热疼痛呈针刺状,部位固定,肌肤可见暗红色斑疹,手足瘀点累累,两手白紫相间,下肢网状青斑,口糜口疮,低热或自觉烘热,烦躁多怒,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有瘀斑,脉细弦、涩数。

风湿病日久不愈,脏腑功能虚弱,真阴不足,水亏火旺;或外感风寒湿之邪,郁而化热,血热相结。瘀热阻塞经络关节,可见关节肿热疼痛如针刺;瘀热阻塞体表脉络,故见手足瘀点累累,两手白紫相间,双腿网状青斑;阴虚火旺或外邪郁而化热,故见低热或自觉烘热,烦躁易怒;热迫血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则见紫斑;瘀热阻塞下焦水道则见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有瘀斑,脉细弦、涩数为瘀热之象。

主症:关节肿热疼痛,多呈刺痛,或痛有定处,肌肤暗红色斑疹,手足瘀点累累,低热或自觉烘热,小便短赤。

次症:烦躁易怒,两手白紫相间,两腿网状青斑,口糜口疮。

舌脉:舌红苔薄白或边有瘀斑,脉细弦、涩数。

诊断:凡具备上述主症及舌脉,并有一项次症者可确立诊断。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1.玉女煎(《景岳全书》)此方以石膏与熟地相配,滋阴降火,治疗低热,烦躁易怒;再用麦冬、知母以滋阴清热之力,牛膝可通脉络并引火下行。临床应用时配以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诸药合用以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2.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本方用大剂量玄参、银花以清热解*,玄参兼有滋阴清热之功,加当归活血和营。甘草既可清热又可调和诸药,共奏清热解*、活血和营之功。临床上最适用于脉痹关节热肿疼痛,溃烂化脓,热*炽盛而阴血耗伤者。

3.朱良春经验方临床以乳香、没药、丹参、地鳖虫、虎杖、地龙、桃仁、红花、水牛角等化裁治疗,对于瘀热明显、或关节灼热者,临床多提示风湿病活动期,此时可在辨证处方中酌加拳参、忍冬藤、秦艽、或知母、寒水石等凉血活血,同时还起到降低血沉、CRP等作用。

九、痰浊痹阻证

关节肌肉肿胀日久,麻木,疼痛,关节屈伸不利,兼见头晕目眩、重胀如裹,胸脘满闷,泛泛欲呕,饮食无味,痰多白黏,苔白滑黏腻,脉弦沉滑。

本证多为外受寒湿,内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水湿不化停聚生痰,或因肺、脾、肾三脏因不同病变影响津液正常运行和敷布,水液凝聚成痰。外内合邪,则痰浊痹阻经络,寒痰借风热到处流窜为患。故见关节肌肉肿胀、麻木、疼痛;关节肿胀,则屈伸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则麻木不仁;头为诸阳之会,乃“清阳之府”,今浊痰凝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目眩,且重胀如裹;痰阻胸膈,气机不畅,以致胸脘满闷不舒;痰浊犯胃,胃失和降,则泛泛欲呕;胃主纳,脾主运,痰湿困于脾胃,故纳运不佳,饮食无味;痰浊犯胃则痰多而白黏;苔白滑黏腻,脉弦沉滑皆为痰浊壅盛之象。

主证:关节肌肉肿胀日久,麻木,疼痛,关节屈伸不利。

次证:头晕目眩、重胀如裹,胸脘满闷,泛泛欲呕,饮食无味,痰多白黏。

舌脉:苔白滑黏腻,脉弦沉滑。

诊断:凡具备主症之一,兼次症及舌脉者,即可确立诊断。

燥湿化痰,祛风通络。

1.二陈汤加味方(《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方以二陈汤加白芥子、羌活。方中陈皮理气化痰,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理湿;白芥子豁达经脉络道,祛皮里膜外之痰;羌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药性论》说它治“遍身顽痹”。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祛风通络之功,使湿痰消,风邪去,痹阻通,诸证除。

2.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以天南星燥湿化痰,能除经络之风湿顽痰而通络;制川乌、制草乌祛风散寒,除湿通痹而止痛;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止痛,地龙通经活络。诸药合用,使经络之风寒湿得除,痰瘀得去,则经络通畅而痹阻自解。适用于痹证痰湿瘀阻,寒湿外侵证。

3.朱良春经验方痰浊痹阻证的主要症状以关节肌肉肿胀、风湿结节为主。早期以二陈汤、生*芪、泽泻、泽兰等。中后期出现风湿结节,关节肿胀畸形则需参用化痰软坚的生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蝎、水蛭、乌梢蛇等。此外,刘寄奴、苏木、山慈姑均擅消骨肿,临床亦可选用。

十、痰瘀痹阻证

肢体关节肿胀刺痛,时轻时重,痛处不移,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有痰核硬结(皮下结节)或瘀斑,肢体顽麻,面色黧暗,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白腻,脉弦涩或细涩。

痰瘀是指痰浊和瘀血两种病理产物而言。津液不行,水湿内停,则聚而生痰,痰湿内阻,气机不畅,血流不畅,滞而为瘀。痰浊水湿与瘀血互结则为痰瘀。痰浊瘀血乃有形之邪,留阻于经络、关节、肌肉,瘀阻脉络,故肌肉关节肿胀刺痛;痰瘀留于肌肤,则见痰核、硬结或瘀斑,邪气深入,痹阻筋骨,而致关节僵硬变形,难以屈伸;痰瘀阻滞,经脉肌肤失于气血荣养,故肢体肌肤顽麻不仁;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为血瘀之象;而眼睑浮肿、胸闷痰多、舌苔腻等,乃痰湿为患之征象。

痰浊和瘀血是人体受致病因素的作用在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产生,此在痹证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痰瘀在痹证中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痹证发生之前,机体可由于某些因素在体内已产生痰瘀;二是痹证日久,导致痰瘀内生,进而成为痹证发生发展过程中新的病因,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转归。

主症:①肢体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②关节疼痛,肌肤局部紫暗、肿胀,按之稍硬,肌肤顽麻或重着。

次症:关节疼痛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黧黑,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

舌脉:舌质紫暗或弦涩,舌苔白腻,脉象弦涩。

诊断:凡具备主症之一,兼次症及舌脉者,即可确立诊断。

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1.桃红饮(《类证治裁》)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威灵仙活血通络。我们根据朱良春先生经验,用桃红饮加穿山甲、地龙、土鳖虫等透骨搜剔,化瘀通络;加白芥子、胆南星祛痰散结;加全蝎、乌梢蛇等搜风通络,在治疗痰瘀痹阻证上恒有良效。

2.阳和汤(《外科全生集》)本方对痰凝血瘀之证,有养血通阳、宣通血脉、祛痰化瘀之功能。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白芥子化皮里膜外之痰,助姜、桂以散寒而化痰滞,少佐麻*,宣通经络,与诸温经和血药配合,可以开腠理,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甘草生用为使,解*而调诸药。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以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我们的经验,阳和汤临床上用于痰瘀痹阻证宜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以助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之功。两方若能巧妙配合并灵活运用实为治疗痰瘀痹阻之良剂。

3.双合散(《杂病源流犀烛》)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二陈汤合白芥子、竹沥、姜汁涤痰通络,名曰双合,实乃祛痰化瘀融于一炉,为痰瘀病患的良方。我们在临床上应用时多注重灵活加减:痰留关节、皮下有结节者,可加胆南星化痰散结;痰瘀不散,疼痛不已者,加炮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等以搜剔络道;若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者,加*参、*芪益气;肢冷畏风者,加桂枝、细辛、防风温阳散寒,祛风通络;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连翘、金银藤、*柏、牡丹皮清热。

4.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合二陈汤(《和剂局方》)本方具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宣痹止痛之功效。其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活血化瘀,兼以养血;二陈汤以燥湿化痰;没药、五灵脂、地龙、香附具有祛瘀通络、理气活血的功能;秦艽、羌活则祛风湿强筋骨,通经络利关节,止周身疼痛,羌活又治上半身筋骨关节病变;牛膝可活血通络,引血下行,使瘀血去,新血生,并补益肝肾,使骨健筋舒;甘草调和诸药而守中宫。两方合用宜治痹久不愈,痰瘀互结、疼痛不已者。

4.朱良春经验方朱良春指出,痰瘀阻络之证,必须采取透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而首选药品,则以蜈蚣、全蝎、水蛭、僵蚕、地鳖虫、天南星、白芥子等最为合拍。其中虫类药之殊效已众所周知,唯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温有*,制则*减,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对各种骨关节疼痛,具有佳效。《神农本草经》之“治筋痿拘缓”,《开宝本草》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启示。前贤指出南星专止骨痛,在临床上屡用屡验,是很有深意的,一般30~50克为宜。

未完待续

(本篇文章出自朱婉华院长主编《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医院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团队整理上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连载十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