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讲:“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到中年,渐渐看淡,发现世事浮沉,尽是过眼云烟。
世上没有稳赚不赔的事情,也没有长盛不衰的东西,或许有时可以胜人半尺,却永远无法胜天一寸。
与其相争,不如相安无事,岁月静好,便是人间清欢。
急流勇退,静而不争
古人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人生下半场,贵在戒争戒斗,要学会舍即是得。
天行有常,道法自然,这是天地的规律,不是人定的法则。
刘邦打下江山,为功臣封地赐爵。
开国重臣,丞相萧何选的土地,既偏远又贫瘠。
大家不理解:“为了一块好地,我们争得头破血流,你却在故作清高。”
萧何笑而不语,拂袖而去。
多年以后,当初的权贵,不少被迫害致死,权贵的后代,大多败光家产,流落街头。
只有萧何的后人,因为土地贫瘠,不得不自食其力,辛勤耕耘,反而兴旺起来。
《道德经》中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既是超然物外的豁达,亦是行于世间的智慧。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