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应用经方论治风湿病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一、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若四肢关节烦痛,脉不浮而反沉细,是湿邪侵犯人体,湿性重浊,留滞关节,故关节疼痛,烦扰不宁;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所以脉来沉细,这种有太阳表证而见关节烦痛,脉象沉细的病症叫做湿痹。在湿痹病的症候中,还有小便不利,大便反而泄泻的症状,治疗时应以利其小便为主,使湿邪从小便而去,水行湿化,则大便泄泻可愈,湿痹得除。
二、久患湿病之人,因里湿本重,再感受外湿,内外湿邪俱盛,侵袭全身关节肌肉,所以不仅仅是关节疼痛而烦,而是一身关节肌肉尽痛,湿邪阻滞内外,阳气郁而不畅,故发热。湿郁化热,湿热重蒸,还可以有皮肤发*,如同烟熏一样的症状。
三、久患湿病之人,如果仅见头部汗出,项背强直不利,喜欢厚衣裹被,近火取暖,是寒湿阻遏肌表,陽氣微弱,治疗时应温经散寒,助陽化湿。若医生見病人但頭汗出,便以为是阳明里热,误用攻下,则胃陽受损,胃气上逆,故为呃逆。胸陽受损,气机不畅,则发生胸满。下焦陽氣受损,水不化气,则小便不利。从而形成胸上有寒,下焦有热的变证。此证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是为胸上有寒;渴欲得饮,引水自救,是为下焦有热。但上焦有寒,不能化水,又虽渴不能饮,不饮不可,欲饮不能,所以出现气不化津,口燥发烦的症状。
四、久患湿病之人,若湿盛阳微,误用下法,可导致陽氣上越,出现頭额部汗出如珠,微微气喘,阴液下脱,可见小便失禁,下利不止,是为阳亡阴亦竭,阴阳离决,故为死证。
五、風湿相合,侵袭病人体表,阴遏经络关节;营卫气血不利,病久全身疼痛,这是病邪在表,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来解除表湿,若正值阴雨绵绵的天气,有医生问风寒在表应当发汗,可是发汗以后,病仍不解,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发汗太过的缘故,風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于表散;而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难以速去。如果,发汗太过,汗出又多又急,这样。仅能去掉風邪,而湿邪依然滞留于体内,所以,风湿病不愈。若值阴雨天气,外湿很盛,发汗太过,汗孔骤开,外湿又必乘虚而入,反会加重病情。因此,用汗法治疗风湿病,不能太过,使病人周身似乎微汗出即可,如此则能使陽氣内蒸,充盈于全身肌肉关节之间,营卫畅通,湿邪自無滞留的可能,風与湿邪就能一起随汗外出,病才能痊愈。
六、久患湿病之人,若風湿在表,症见头疼,身痛,发热,面色发*,鼻塞不通,气喘,心烦,脉大,饮食如常,腹中無任何不适,这是病在头部,即寒湿阻于头中鼻窍,故以头疼鼻塞为主症。此证宜外用局部治疗,纳药鼻中,以宣通上焦寒湿,使肺气通利,则诸症自解。
七、風湿病患者,若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周身疼痛剧烈,不得安静,这是寒湿在表,应当用汗法治疗,方用麻*加术汤。虽发汗不致多汗,白术得麻*,并行表里之湿,所以,本方是治疗寒湿在表的主方。慎不可以用火攻发汗,若用火攻发汗致大汗淋漓,風去湿存,病必不除;或火热内攻,与湿相合,湿热郁蒸,引起发*或衄血等变证。
麻*白术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组成:麻*三两9克(去节)桂枝二两6克(去皮)甘草一两3克(炙)杏仁70个6克(去皮、尖)白术四两12克
用法:上五味,用水毫升,先煮麻*,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覆被取微汗。
主治: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饮食无味,苔白腻,脉浮紧者。
名家论述
1.《张氏医通》:用麻*汤开发肌表,不得白术健运脾气,则湿热虽以汗泄,而水谷之气依然复为痰湿,流薄中外矣。然术必生用,若经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无祛湿之力矣。
2.《成方便读》:方中用麻*汤祛风以发表,即以白术除湿而固里,且麻*汤内有白术,则虽发汗而不至多汗,而术得麻*并可以行表里之湿,即两味足以治病。况又有桂枝和营达卫,助麻*以发表;杏仁疏肺降气,导白术以宣中;更加甘草协和表里,使行者行,守者守,并行不悖。
3.《古方新用》:方中以麻*开汗孔以发汗,杏仁利气,甘草和中,桂枝从肌以达表。又恐大汗伤阴,寒去而湿不去,故加白术健脾生液以助除湿气,在发汗中又有缓汗之法。
八、風湿在表轻症,病人全身疼痛,发热到下午五时左右加剧,此时段,古称“日哺所”属太陽阳明从热燥化,故这是風湿病有热化,燥化的趋势。本证由于汗出的时候,感受了风邪,汗液不能外出,反留于肌表而致;或劳动后贪凉太过,体表之汗不能宣泄于外所形成,可以用麻*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本方为麻*汤去桂枝加薏苡仁,治疗風湿在表轻症,既以化热,不可用辛温的桂枝以助热,而应当换用甘寒淡渗的薏苡仁,以除湿清热止痛之效。
麻杏苡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湿病篇》,是张仲景治疗风湿所致周身疼痛的有效方剂,原文曰:“病者一身尽痛,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苡甘汤。”从上面的条文病机分析,此乃系风湿并重,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卫阳不充,失于防御,风湿之邪乘虚而入,或经脉久有劳伤,复感风湿之邪。麻杏苡甘汤中麻*疏风散邪,除湿温经,杏仁宣肺卫之表,充卫通阳,苡仁除湿驱风,兼能运脾化湿,甘草和诸药、建中州、四药合用有除风、祛湿、解表、通阳的作用。
药用:麻*去节,汤泡6g,杏仁10个,去皮尖,炒6g,甘草炙3g,薏苡仁12g。用法:锉麻豆大,每服12g,水一盏,煮八分,去滓温服,取微汗避风。功用:解表祛湿。主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九、表虚風湿的证候,風邪在表故脉浮,湿邪在表,故身重,表虚不固,卫陽虚弱,故汗出恶風,应该用防己*芪汤治疗。本方能调和营卫,益气固表,又能祛风化湿。
防己*芪汤,为祛湿剂,具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水、风湿而兼表虚证者。
药用:防己12g,*芪15g,甘草(炒)6g,白术9g。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服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现代用法: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方义: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风性开泄,表虚不固,营阴外泄则汗出,卫外不密故恶风;湿性重浊,水湿郁于肌腠,则身体重着,或微有浮肿;内湿郁于肌肉、筋骨,则肢节疼痛。舌淡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之象。风湿在表,当从汗解,表气不足,则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施。方中以防己、*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配伍特点: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运用:本方是治疗风湿、风水属表虚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兼喘者,加麻*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药以柔肝理脾;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平冲降逆;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下有沉寒者加细辛三分,以温逐下寒。服药后应该出现如虫行皮肤中,腰以下寒冷如冰,这是卫陽振奋,湿从下行,風湿欲解的征象,再让病人坐被上,又以另被围绕腰以下,助之以温逺之以寒,以助陽行湿,发去微汗,其病當愈。
禁忌:若水湿壅盛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
2、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予表也。风湿在表,本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己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迳去而病愈,故用*芪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使防己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上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
十、病人患外感伤寒证已八九日,風湿相合,阻遏经络气血,身体痛烦,转侧不利,这是表证未解,不呕不渴,是胃气正常,表邪尚未入里。脉象浮虚而涩,浮虚为表陽不足,涩为表有湿邪。这种阳虚風湿在表的症候,应该用桂枝汤治疗。假如大便坚硬,小便通利,这种阳虚寒湿为主的症候,应该用白术附子汤治疗。桂枝附子汤重在祛风除湿,白术附子汤重在温阳除湿。
桂枝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具有祛风温经,助阳化湿之功效。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药用:桂枝(去皮)四两(12g),附子(炮,去皮)三枚(15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6g)。
用法:以水六升(ml),煮取二升(ml),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功用:祛风温经,助阳化湿。
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方义:方中附子温壮阳气,驱逐寒湿,与桂枝相用,共同达到振奋阳气,驱散风寒湿邪的目的;并用两药又加生姜、大枣、甘草;其中生姜与桂枝相用,调和营卫,倍增振奋阳气,驱散寒湿;与附子相和,助阳而散寒,大枣补中益气,与桂姜合用,温阳以补阳。甘草益气补中,与大枣相用,益气助阳,与桂、附、姜相伍,温阳益气补阳,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温阳、助阳、补阳,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功。
运用: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相搏或正虚内寒所致的病证。临床应用以表阳已虚,风湿内盛,或阳虚内寒所致身体疼烦、不得转侧,或自汗出,以及虚寒性胸腹痛、喘咳、泄泻等,苔薄白,脉虚浮而涩为其辨证要点。
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感冒,汗证;又用于治疗哮喘,肠炎等病证。
加减化裁: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元胡;腰以上痛者,加羌活、川芎;腰以下痛者,加独活、怀牛膝。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证,慎用本方。
《伤寒论方解》:“恶寒发热,四肢掣痛,难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脐下悸。”
十一、附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功用:解肌祛风,兼温经复阳。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出处:《伤寒论》。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和桂枝附子汤,二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但因剂量调配不同,其主治则各有不同。《伤寒内科论》说:“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两方药味完全相同,仅剂量有别,且作用有异,桂枝附子汤用于阳虚肌痹证,故而重用附子三枚即15g,桂枝四两即12g,旨在温阳通经,散寒止痛;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胸阳虚弱之恶寒脉微证,用桂枝三两即9g,附子一枚即5g,旨在温阳散寒,是其别也”。
重要文献摘要
1、《伤寒论》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伤寒论类方》: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三两,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一两,附子加二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分量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
3、《注解伤寒论》: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
4、《伤寒论方解》:加桂、附,是因冲逆、恶寒、身体烦疼、四肢掣痛诸症较重的关系。桂枝、甘草与大枣同用,可以平冲逆,能治心下悸或脐下悸;桂枝、甘草与生姜同用,辛甘发散,能解表而散水气,以防水渍入胃。附子如只用一枚的小剂量,那只是为回阳设;如用到二枚或三枚之多,那便是取其温经止痛了。
白术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温阳通经,祛风除湿之功效。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药用:白术二两(6g),附子一枚半(炮,去皮)(10g),甘草一两(炙)(3g),生姜一两半(切)(4.5g),大枣六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三升(ml),煮取一升(ml),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麻木,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头晕眼花,勿怪,不必担心,这是服药后的正常反应,即是术附相伍,并走皮中,祛風湿,逐水气陽氣振奋,外达肌肉,寒湿将去,药已中病的缘故,未得除故耳。
功用:温阳通经,祛风除湿。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方义:附子可以温中,生姜能够散寒蠲饮降逆,白术、炙甘草、大枣则健脾和中,因此本方还具有很好的温中健脾降逆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恶阻,如同时兼有表阳虚恶寒者,则更为合拍。
配伍特点:方用辛温散寒的生姜、附子,配以化湿祛风的白术,为其配伍特点。
运用: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身痛,临床应以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为其辩证要点。现代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又用于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各种风湿痹痛等病证。
加减化裁:如见恶寒疼痛甚者,可加制川乌、草乌;伴发热者,加石膏、知母、忍冬藤;体虚者加*参、*芪、熟地;病久入络者,加红花、地龙、赤芍。
使用注意
1、方注云:服汤后,其身如痹状,或冒状,此乃附子白术药力并走皮肤,营卫欲驱逐邪气而尚未驱除之际,标志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对此现象,不必惊慌,待邪除自解。
2、服药期间,忌食海带、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附注
附方1白术附子汤
组成:白术9g,附子(炮)10g,甘草(炙)6g,桂心12g。
功用:补脾胃,益精气。
主治:风虚头痛,目眩,不知食味;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体微肿者。
出处:《外台秘要》卷十五引《近效方》。
附方2白术附子汤
组成:白术、附子(炮,去皮脐)、苍术、陈皮、厚朴(姜制)、半夏(汤洗七次)、茯苓、泽泻各二两,猪苓(去皮)半两,肉桂四钱。
主治:寒重。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作中满腹胀,作涎,作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时作隐隐而通,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而不渴不泻,脉盛大以涩。
出处:《医学发明》卷五
附方3白术附子汤
组成:白术二两,附子(炮)、茯苓(去皮)各等分。
主治:肠胃虚湿,肠鸣泄泻,或多自汗。
出处:《永类钤方》卷十三引《济生》。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均治风湿痹证兼阳虚者。桂枝附子汤是表阳虚,风寒湿痹,且风气偏盛,三方中附子用量最大啊,目的在于配合桂枝温经助阳,祛风除湿;白术附子汤是表阳虚,湿邪滞留肌表,三方中附子用量最小,目的是配合白术助阳,且重在祛肌表湿邪;甘草附子汤是表里阳气俱虚,寒湿偏盛,用附子配合甘草重点在于缓急止痛,用桂枝,白术,附子温经散寒除湿。
十二、風湿相搏,由肌肉而侵入关节,出现骨节疼痛,如同抽掣一样,屈伸不利,一有触近,则疼痛更加严重,因骨节疼痛,而出现烦扰不宁的现象。由于表陽亏虚,内外不固,故汗出,恶风,不欲去衣,因里陽虚亏,湿邪内阻,气化不行,故短气,小便不利。表陽虚,里陽也虚,湿邪不化,侵淫肌表,则或身微肿,这种表里陽氣具虚,内外湿邪不化的症候,应该用甘草附子汤治疗。本方附子,桂枝,白术合用,以温助表里之陽,甘草缓急补中,兼调诸药,共促温阳补中,散風除湿之功效。
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暖肌补中,益精气之功效。主治①《伤寒论》: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②《外台秘要》引《近效方》: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
药用: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用法用量: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汁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功用:暖肌补中,益精气。
主治:①《伤寒论》: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②《外台秘要》引《近效方》: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
方义:甘草附子汤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组成,为表里阳虚、风湿在表配方。治疗骨节疼烦、短气、小便不利、汗出恶风、身微肿,均可消退。桂枝去风解表,通阳化气;附子温经散寒,除湿解痛;白术健脾去湿;桂、术、附同用,兼走表里,助阳温经,祛湿利关节;甘草和中缓急.使猛烈之药,缓而发挥作用,这很重要,因为风湿之邪留著关节,若徒恃猛力驱散,风邪易去,而湿邪却不易尽除。合用以治表里阳气俱虚、风湿俱盛、病偏于里、湿流关节的风湿病。
使用注意:忌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附注:①风湿痛《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骠骑使吴谐,以建元元年八月二十六日始觉如风,至七日,卒起便顿倒,髀及手皆不随,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肿,心多满。至九月四日服此汤一剂,通身流汗,即从来所患悉愈。《谢映庐医案》高汉章、得风湿病,遍身骨节疼痛,手不可触近,近之则痛甚,微汗自出,小水不利。当时初夏,自汉返舟求治,见其身面手足俱有微肿,且天气颇热,尚重裘不脱,脉象颇大,而气不相续。其戚友满座,问是何症?予曰:此风湿为病。渠曰:凡驱风利湿之药,服之多矣,不惟无益,而反增重。答曰:夫风本外邪,当从表治,但尊体表虚,何敢发汗;又湿本内邪,须从里治,而尊体里虚,岂敢利水乎?当遵仲景法处甘草附子汤。一剂如神,服之三剂,诸款悉愈。
②寒痹《上海中医药杂志》(;6:26):单用本方治疗寒痹2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腰骶关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其中一例已有十余年病史。均获治愈。笔者认为,凡属风湿寒痹,即使没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用本方亦可取效。
③风湿性心脏病《河北中医》(;6:45):某女,45岁。素患风湿性心脏病心悸短气、汗出恶风、关节冷痛、痛有定处、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此为风湿相搏,日久不愈,邪从寒化。治宜温脾化湿散寒为主,佐以强心通阳。炙甘草5克、炮附子10克、白术10克、桂枝5克、茯苓15克。煎服。一个月后,心悸短气较前减轻,关节已不疼痛,下肢浮肿消失,小便正常。
附方
名称:甘草附子汤
组成:甘草、附子(炮,去皮脐)、桂(去皮)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主治:伤寒虚汗不止
出处:《普济方》
名称:甘草附子汤
组成: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脐)
主治:风湿,掣痛不得屈伸者
出处:《全生指迷方》
制法: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重要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炙)二两,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桂枝(去皮)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各家论述
①《内台方议》:风则卫伤,湿流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为风在表也。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气内搏也。故用附子为君,除湿祛风,温经散寒;桂枝为臣,祛风固卫;白术去湿为使;甘草为佐,而辅诸药。疏风去寒湿之方也。
②《医方考》:风湿相搏,故骨节疼烦;伤风则恶风,故不欲去衣;小便不利,而大便燥者,为热;今小便不利而大便反快,则湿可知矣。附子之热,可以散寒湿;桂枝之辛,可去解风湿;甘草健脾,则湿不生;白术燥脾,则湿有制。是方也,以桂、附之辛热而治湿,犹之淖潦之地,得太阳暴之,不终朝而湿去,亦治湿之一道也。
③《金匮玉函经二注》周扬俊;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邪风袭入而中,卫之正气俱虚也;小便不利,身微肿者,中外为湿所持,而膀胱之化不行也,安得不以甘、术和中,桂、附去邪耶?然此症较前条更重,且里已受伤,曷为反减去附子耶?此条风湿半入里,入里者妙在缓攻,仲景正恐附子多则性猛且急,骨节之窍未必骤开,风湿之邪岂能托出?徒使汗大出而邪不尽尔。君甘草者,欲其缓也,和中之力短,恋药之用长也。此仲景所以前条用附子三枚者,分三服,此条止二枚者。初服五合,恐一升为多,宜服六七合,全是不欲尽剂之意。
④《古方选注》: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方,风淫于表,湿流关节,阳衰阴盛,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化风,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徐徐解救也。
联系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