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三十三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1 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是“伤寒”汗后亡阳,而风木郁冲,此也欲发奔豚之义也。此“伤寒”即是上条,有伤寒而提纲不言伤寒,是省文也。《伤寒》外感小青龙汤,就是《金匮》内伤杂病之支饮,从《伤寒》论外感,从《金匮》论内伤。从本条开始,以下几条,皆是小青龙汤汗后之变象。此汗后之变象,皆可对接《伤寒》太阳小青龙汤,加减之变方。《伤寒》小青龙汤,是伤寒六经系统论,而《金匮》小青龙汤,是内伤支饮杂病论。《伤寒》小青龙汤证,汗后不愈者,又出现的病变之杂象,即可对本篇以下几条提纲。病变之方,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去桂加干姜细辛汤,治其咳满,复加半夏,以去水饮,又加杏仁,以去形肿,又加大*,利下胃热。《伤寒》小青龙下面的加减方,《金匮》小青龙下面是变化证。
小青龙汤,发汗泄水,汗出亡阳,肺气上逆,故见多唾,风木耗津,故见口燥,寸脉沉而尺脉微者,汗出亡阳,上下之阳俱虚也。汗出亡阳,中气湿寒,阴相不相顺接,故手足厥逆,水寒土湿,木气奔冲,欲发奔豚,故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者,厥逆寒凉,经络闭塞,营血不行也。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阳明循面下行,风木郁冲,阳明逆行,故面热,升已而降,则流于阴股。木冲胃逆,故腑热上面,翕热如醉。升已而降,即是木陷不冲,复陷阴股膀胱,不能疏泄,故小便难。时复冒者,饮阻阳气,升浮无根也。此宜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茯苓桂枝,泻水而下乙木之冲,甘草五味,降辛金之逆也。
2 发汗泄水,本气之虚,故有变证(故三十六条,用杏仁不用麻*),风木冲突也。寸沉而尺微,上下之阳俱虚。余之经验,病虚证,见寸口沉,则知阳微。阳微者必阴盛。木冲胃逆则面热,木陷膀胱则小便难。
按:胃逆面热,此正好对比三十七,不复下行,加大*利之。但此有手足厥逆之虚证,故不能用之。无手足厥逆者,可以利之。
3 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则发奔豚,必肺败不能收敛,故茯苓甘草,泻湿以建中,桂枝疏木通经以止冲气,五味子助肺气之收敛。中气升降,乙木不冲,肺能收敛,阳气下行,眩冒自止。
痰饮咳嗽三十四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嗽而胸满者,乙木虽降不冲,而辛金更逆也。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之疏木,加干姜温阳细辛,利肺降逆,以治其咳满也。
1 乙木陷而不冲,而辛金更逆。加细辛干姜,利肺降逆,以治咳满。
按;肝主升发,升而不畅则上冲,肺主收敛,肺逆不敛则咳满。重点在肺气不降而咳满,非木之冲也。本条重点虽去桂枝,但没加半夏降胃,故下条胃逆不降,冲气复发。
2 细辛,逐寒退水之药,少阴厥阴之主药。此为中医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前医有言细辛不过钱,后又有医,以讹传讹,此纯属冤枉好药。老中医刘佩然与李可,考古论证加临床证实,拔乱反正,为细辛正名,发挥细辛治伤寒之功。余用细辛,皆受二师指教,又遵《伤寒》之法与量,也未见*害。
细辛,后入其力大,且饮时麻嘴,味大且冲,让人欲呕,难以下咽,余观《伤寒金匮》全书未见一处标注后下者,故一律与它药一起下锅,这样味道大减,容易下咽,其力也未觉变化,主要是不呕,也没试出个什么来,反正无*。总之,重在辩证,辨证对了,早下晚下都有效。重点是若没有这味药,或者有但没有按《伤寒》剂量标准,只用三克,等于没用。只用三克,何谈治病,此岂不是儿戏。
痰饮咳嗽三十五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咳满即止。设其更觉发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本为热药,服之热伤肺津,应当遂时作渴,津亡燥动,风木乃发。若渴反止者,此为支饮内停也,此为支饮也。支饮格其阳气,法当昏冒。冒者胃气升逆,必作呕吐。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饮,而止呕吐也。
1 咳满即止,而又见渴,冲气复发者,此是肺燥失敛,风木乃发也。以细辛干姜,本为热药,服之饮化肺燥,故遂时作渴。而渴反止者,此为支饮内停也。肺燥之冲气,区别于支饮之呕逆,支饮不渴之呕逆,区别于肺燥渴之冲气。支饮者,法当昏冒,冒者胃逆,必作呕吐,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饮。
重点;口渴肺燥,失敛之冲气,区别支饮不渴,胃逆之呕吐。
2 提示,虽然细辛干姜,是为热药,服后会渴,痰饮之病,必用温药和之。不要畏惧热药,而不敢用,本条加半夏汤,仍用细辛干姜,就是用其热燥,降逆回阳,燥湿建中。虽为热药,仍照用之。
上条提纲方药,如果直接加上半夏,就不会有本条提纲,为什么不加,大概是析理之用,或重申降胃之中气。
痰饮咳嗽三十六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发其阳故也。
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后,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此卫气之郁,宜加杏仁,利肺壅而泻卫郁。肿家应用麻*,以泻卫气,以其人服小青龙后,阳随汗泄,手足麻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手足厥冷。所以然者,以汗泻血中温气,其人阴中之阳已虚,麻*复泻其血中之阳气故也。
1 其人形肿,卫气之郁,当加麻*宣肺也,但其有手足麻痹不仁(三十三条),是为阳虚血寒之象,当用而不敢用,若误用麻*,汗出亡阳则麻痹愈痛。故以杏仁理肺,助肺之发散,通达皮毛。本条不用麻*,以防汗出亡阳,也为夺血者勿汗,痹为阴中之无阳,误汗则为夺血也。
按;杏仁理肺破气,内降于胃,外达于皮毛,内外皆宜。故此药治咳甚效。一见皮毛外闭而喘咳,麻*与杏仁,必是标配。三十二条,已用小青龙证后。
痰饮咳嗽三十七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以利之。
服小青龙后,其面翕热如醉,此胃热上冲,熏蒸其面。若服苓甘五味姜辛半杏之后,此证犹存,宜加大*以利之,则胃热清矣。
1 小青龙汤后,面热如醉者,表闭腑热也;汗出表解,而腑热不泄,故面热如醉。加大*以利胃热之。
附方 卷十四?内伤杂病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1 此土湿胃逆,肺气不降,膈间停饮也。茯苓饮,利尿以泄水,行气而荡浊,枳实陈皮生姜泻壅,苓参术泻湿建中。痰气消则能食。
论;本方人参与枳实配伍。太阳篇又有厚朴与人参配伍,从一补一破来看,补中气而破滞气。后世皆言人参忌萝卜,此论或也当商榷,但用人参不吃萝卜,这点忌口,也非难事,留作参考,先不对此发表观点。本方可与苓桂术甘汤互补方。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学习中医,只读*师,快速入门
学习仲景,只读*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元御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