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阳水与阴水
肾炎与中医的水病多相关涉,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关于肾炎的资料中,对阴水、阳水的论述内容虽少,却反映出严谨学风和中西医合流的学术思想。
阳水,这一古老的医学术语,蕴含着中医对水肿病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分类。它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阳水指的是水肿病患者小便频繁但尿量短少的情况;其二,阳水被划分为风水和皮水两类;其三,阳水亦被视作急性肾炎与亚急性肾炎的中医病名。尽管这三种说法各自有其合理之处,但在实际诊断与治疗中,我们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这一观点不仅简化了诊断过程,还有助于医者间保持一致的治疗步调,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分歧。阳水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清热利水这一原则上。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中医典籍中推荐了一系列方剂。其中包括五皮饮加减方,即在五皮饮的基础上加入木通、防己、赤小豆等药物,以增强清热利水的功效。此外,地肤子、连翘、黄柏、黄芩、知母等中草药也被广泛用于阳水的治疗。大圣浚川散和河间神佑丸更是经典的利水方剂,前者由煨大黄、郁李仁、木香、芒硝、甘遂等药物组成,后者则包含甘遂、芫花、大戟、大黄、轻粉等药材。这些方剂的选择与应用,需要医者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灵活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阴水,这一术语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涵盖了几种不同的说法。首先,按照一种观点,阴水主要指的是那些患有水肿病但小便清利的患者。他们体内的水液代谢出现了障碍,导致多余的水分在体内滞留,形成水肿。这类患者的小便却是清澈的,没有浑浊或异常的现象,这是阴水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次,另一种说法将正水和石水归为阴水的范畴。正水,通常表现为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腹胀身重,小便短少,身体畏寒等症状。而石水,则多表现为腹部胀满,水肿坚硬如石,按之不移,大便色黑等症状。无论是正水还是石水,它们都属于阴水的范畴,因为它们都表现出水液代谢的异常。此外,现代医学也将慢性肾炎归类为阴水。慢性肾炎是一种肾脏疾病,其病程长,进展缓慢,常常伴有水肿、高血压等症状。这些症状与中医理论中的阴水描述相符,因此慢性肾炎被归类为阴水的一种。在治疗阴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阴水的性质。阴水盛时,需要重用肉桂和干姜等温阳化水的药物。常用的方剂有真武汤、禹功散、金匮肾气丸、实脾饮、防己黄芪汤等。这些方剂都具有温阳化水、行气利水的功效,对于阴水的治疗有着显著的疗效。总之,阴水作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涵盖了多种不同的说法。在治疗阴水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和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以更深入地理解阴水的本质和治疗方法。
二、肾炎的治疗方法
将肾炎的治法按病、症、方、药的体系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种:
1.宣肺发表法
病:凡风水、皮水有脉浮、恶风寒等症状,或上半身发肿者适用。
症:脉浮,恶风寒,上半身发肿。
方:五皮饮加苏叶、杏仁,小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杏子汤,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药:麻黄、桂枝、生姜、苏叶、防风、细辛等。
2.渗湿利水法
病:各种水肿病都适用之,不过有多少的差别。
症:小便不利,尿量短少,下身发肿。
方:五皮饮加车前、木通,五苓散,防己茯苓汤,真武汤,四苓散,蒲灰散。
药:茯苓、猪苓、泽泻、防己、滑石、萆薜、车前、木通、蒲蓄、瞿麦、葫芦等。
3.培补脾土法
病:凡脾虚的水肿病都宜用之。
症:大便溏泄,饮食减少或消化不良,面色萎黄或觥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象虚弱。
方: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异功散,理中汤,实脾饮,附子理中汤,参苓白术散,五苓散。
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苡仁等。
4.温化肾阳法
病:适用于肾阳虚的水肿病。
症:畏寒,足冷,脉沉而迟,大便溏泄,小便不利。
方:金匮肾气丸,温通汤(椒目、威灵仙、小茼香)。
药:附子、紫河车、肉桂等。
5.滋阴补肾法
病:适用于阴虚的水肿病。
症:喜冷,脉数乏力,服温热药不效或小便更少、肿势更增者。
方:六味地黄汤加车前、牛膝,白茅根汤,济阴汤。
药:熟地、生杭芍、白茅根、生山药等。
6.补气法
病:适用于气虚的水肿病。
症:面色苍白,言语轻微,四肢疲倦,少气不足以息,脉象无力或洪大无力。
方:升麻黄芪汤,补中益气汤。
药:生芪、人参、党参等。
总而言之,
肾炎的治疗,深藏于中华医学的千年智慧之中,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