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风心首重治血,以通为补用对药
TUhjnbcbe - 2024/12/21 17:39:00
#深度好文计划#治疗“风心”的关键在于调理血液,用药时当以“以通为补”为原则。风心病,即风湿性心脏病,其核心问题在于左心二尖瓣膜的功能障碍,这包括了闭锁不全和狭窄两种情况。当这些障碍出现时,左心房会经历扩张和肥大的过程,进而导致肺循环郁血。随着时间的推移,左右心室也会逐渐扩大,甚至出现心力不足的情况。这些病理变化在临床表现上,常常呈现出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胸闷痛、咳喘、咳血、心悸和浮肿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于风心病的治疗,必须高度重视。在调理血液的过程中,医生需要精心选择药物,以达到“以通为补”的效果。这意味着,药物不仅要能够疏通血脉,缓解血瘀,还要能够补充气血,增强心脏的功能。通过这样的治疗策略,可以逐步改善心脏的功能,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辨证使用“对药”经验如下。

一、益心通脉,宣通肺络,泄化痰浊治咳喘心肺同居人体的上焦,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当心脏受到风邪侵袭,出现风心病时,其症状之一的咳喘,便是由于心脉淤阻,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这种淤阻使得气血无法顺畅地流通到肺部,导致肺部郁血,宣降功能失职,进而痰淤夹湿浊在肺部滞留,形成咳喘之症。针对这一病理机制,我们选用了“杏参散”(三因方)进行加味治疗。其中,桃仁与杏仁为常用的药对,二者相互协作,共同发挥宣肺行淤、镇咳通络、破结通便的功效。桃仁活血化瘀,杏仁宣肺止咳,两者合用,相得益彰。同时,人参作为补气圣药,与桃仁相配,可益气通脉,扶正降逆,使气血运行更为顺畅。杏仁与桑白皮为另一药对,两者合用能够下气平喘,宣肺利水,有助于清除肺部的痰淤和湿浊。紫石英与远志也是一对常用的药物组合,它们能够镇静平喘、祛痰止咳,交通心肾,使心肺功能得以协调。若病情需要,还可加入补骨脂和胡桃肉为对,温通心肾,秘摄真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紫河车与人参为对,能够益损平喘,返本还原,有助于恢复肺部的正常功能。若虚喘症状严重,还可加入蛤蚧粉(吞)与人参为对,取“参蛤散”之意,补肺益肾,固精助阳,定喘止咳,从而缓解咳喘症状,恢复患者的健康。二、消淤宁络治咯血,益气固本寓其中风心之咯血,这病状背后蕴藏着深深的机理。一方面,气虚导致血液无法循经而行,如江河失去堤坝的约束;另一方面,淤血阻塞,新血难以固守其位,犹如洪流中的泥沙堆积。这种虚实交错的病情,犹如乱麻一般难以解开。在治疗上,我常常参考唐容川氏的方法,针对“瘀血乘脾,喘逆喘促”的病情,选用“参苏散”进行加味。此方剂中,人参与苏木形成绝妙的对药,人参补气固脱,苏木活血化瘀,二者一补一泻,既补足了气虚之短,又破解了淤血之困。苏木这味药,甘咸辛三味俱全,咸味能入血分,辛味则能走散,将败浊淤积之血驱散,使血行无阻。当血液顺畅流动,各种症状自然随之缓解。有时,我还会加入花蕊石、茜草为对,旨在化血为水,使淤血得以消散。茜草这味药,既能行血又能止血,酒制则行,醋炒能止,其降而行血的特点,使得血能下行而喘平。此外,丹参、黄郁金也是常用的对药,它们能清气、降气化痰,活血宁血去淤。当气降时,火亦随之而降,痰和血也能各自归位,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在临证时,我还喜欢将新鲜的韭菜汁与药液混合,这是基于“饮生韭菜汁,治上气咳喘欲绝,可下膈中瘀血”的古老医说。每当病情严重而药物却越发精准时,这些看似平常的药物组合,却常常能发挥出惊人的疗效。这,便是“对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典范。三、脉分阴阳治心悸,施补当分温和清治疗“风心”之心悸,先以脉象分清阴阳,阳虚者,脉濡细迟缓或结代,治以补而兼温,方选“参附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常用人参、附子为对,以温而兼润,补而能固,人参得附子则补益之力更厚,附子得人参则温煦之力更宏。鹿角片、桂枝为对,以补虚兴阳,益气填髓,且刚而不燥,和而不烈,合白芍、甘草为对,龙骨、牡蛎为对,以敛精镇逆,调和阴阳,和营敛汗。阴虚者,脉象细数或促,治以补而兼清,且注重通脉之品,以“生脉散”加味,人参、五味子为对,乃取酸甘化阴,滋液扶正,又重用柏子仁、麦冬为对,以透心肾,益脾胃,除风湿。柏子仁质虽润而性却燥,与麦冬为伍,可谓一润一燥。阴阳两虚者,脉多微细结代。以“炙甘草汤”化裁。常用太子参、合欢皮为对,以调畅心脉,益气和阴。黄芪、丹参为对以益气通脉,茯苓、甘草为对,以健脾和中且重用甘草以通脉。又加玉竹、麦冬为对,以益气和阴,补而兼清,且大剂玉竹能缓解心悸怔忡,对风心心衰有特效。四、痹痛先分阴阳偏,通脉宜分温和养风心之痹痛,实乃风寒湿邪深藏体内,致使心脉受阻,血流不畅,症状顽固且缠绵难愈。在治疗时,需细辨阴阳之偏胜。若偏阴虚者,常见低热不退,关节屈伸受限,舌红而脉细数。此时,防己地黄汤为良方,重用地黄,养血除痹,行水除湿。再配以防风、木防己,一者除血中之风邪,一者行水化湿,舒展筋脉。桂枝、甘草亦不可或缺,通心脉,和营卫。若症状中兼见淤血与湿热,可选用虎杖、稀签草,化瘀宣痹,解毒清湿热。蚕砂、桑枝则助解毒化瘀,通心络,祛风湿。地龙、忍冬藤平喘咳,清湿热,通心络,治痹痛。而阳虚者,风湿相搏,关节疼痛,肢末不温,脉虚浮涩。此时黄芪桂枝五物汤最为适宜,加用附子、仙灵脾,通脉益肾,壮督除痹。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心脉,止痹痛。松节、桑寄生则祛风湿,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治疗痹痛,补血益血至关重要,当归、生白芍为必用之药对,活血调血,镇痉缓痛。黄芪、桂枝为对,重用黄芪,意在补气行血,如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也。如此,阴阳调和,气血畅通,痹痛自可渐愈。五、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治水肿风心水肿的成因有二:一是心阳不足,使得脾土得不到应有的温煦;二是心血淤阻,导致气化功能受阻,肺失宣降。面对这样的病理状况,我们常借鉴仲景《金匮》中的“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进行加减治疗。在方药的选择上,附子与麻黄相辅相成,麻黄负责宣散外气,附子则充实里气。桂枝与细辛搭配,桂枝能够疏通脉络,助心阳以振奋中焦阳气,细辛则通达经络深入肾脏以鼓荡下焦阳气。生姜与甘草的结合,一个用以宣散,一个用以调和。为更好地调和阴阳,我们还会加入知母与桂枝为对,旨在育阴化气,润燥下水。整个组方都围绕着化气进行调配,化气通阳的同时不忘育阴,从而达到表里兼治的效果,这充分体现了仲景化气行水、通阳散结、阴阳并调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若遇到心气不足、心脉淤阻、心下痞坚、唇绀足肿等症状,我们常用党参、黄芪为对来益气,白术、茯苓为对来健脾利水,当归、丹参为对来活血,桃仁、红花为对来化瘀,水蛭、虻虫为对来破血逐瘀,炙甘草、桂枝为对来温通心阳。这些药物的配合使用,旨在化瘀利水的同时,兼顾益气扶正,从而避免耗伤气血的弊端。若症状表现为心肾阳虚,下肢浮肿且久久不退,这通常是心力衰竭的严重表现。在治疗上,我们采用济生肾气丸加减,并常用茶树根配附子为对,以达到强心利尿的效果,对心力衰竭有着较好的疗效。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心首重治血,以通为补用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