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4类药伤肝伤肾,传统中医照样用,现代医学
TUhjnbcbe - 2024/12/18 19:51:00

当下医药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传统中医药,一个是现代医药,两者在理论、体系、诊治、用药等诸多方面有区别。有人认为,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药材,验证无数,可以放心用;有的认为,现代医学研究深入,一些过去合理的医学理念,现在看来是不对的,要纠正。特别是围绕4类中药的使用,一直有争议。

这4类中药,从分子级的药理分析看,都是伤肝肾或可能致癌、致命的,具体是:

1、植物类中药:雷公藤、麻黄、马钱子、附子等含生物碱类药材;苍耳子、巴豆、相思子等含蛋白类药材;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寻骨风等含马兜铃酸类药材。其中有的已从最新版《国家药典》移除。

2、动物类中药:蛇毒、麝香、蜈蚣、鱼胆等有生物毒素的药材。

3、矿物类中药:雄黄、朱砂、砒石、明矾等含重金属成分的药材。

4、复方中成药:含有伤肝、伤肾等成分的中药材所制成的中成药,如牛黄类、柴胡类中成药等。

现代医学认为,这4类中药的提取物,可对人体器官组织造成功能或器质损伤,经动物试验或一些患者误用案例证实,对神经、心、肝、肾、胃、尿道等带来毒副作用,尤其是很大部分药物经肝、肾代谢,影响最直接。

因误用中药或中成药造成严重影响的例子不少,如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90年代比利时的“草药减肥事件”等,后来查出元凶是马兜铃酸,直接让众多含该成分的中草药广受质疑,乃至停售、停用和除名。

总的来说,4类含毒性成分的中草药、中成药有“5宗罪”:

1、对人体有害,毒副作用明显。

2、有实验确认的毒性反应,伤肝、伤肾和伤神经。

3、可致畸、致突变、致癌症。

4、出现过敏症状和反应。

5、有后遗症和继发不可控的反应。

但与之相反的是,很多传统中医不以为然,并不是说否认“中药材有毒副作用”的结论,而是认为药物的毒性和功效,是相辅相成的。

中药治病有2个很重要的观念:一个是以偏治偏,即药材性味之偏,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一个是以毒攻毒,用中药的毒性成分去化解、中和症状的毒害,在医治亡阳急症和肿瘤上更常见。

从传统中医文化上看,中药很早就由药农、中医尝试,确认了毒性,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把药材分成“上中下”三品,其中下品“多毒、不可久服”。据考证,常用的小毒中药有17种,有毒的61种,大毒有8种,含植物、动物、矿物和汤剂成分,如果按现代说法“不能用”,那么很多中药、名方就消亡了。

从中医技能传承看,用药讲“10法”:

1、依性别用药,男性成年患者用药大一些,女性患者少一些,要问清楚经期、怀孕、哺乳等情况。

2、依年龄用药,12岁以下儿童、年过60的老人,药量是成年人的一半乃至更少。

3、依体质用药,久病、体虚者减量。

4、依病情用药,轻病不用重药,防药力太猛伤正,重病用轻药,药力不足而没有效果。

5、药质要区分,花、茎、叶之类成分易煎出,用量要少,甘平之药,用量要稍大,苦寒药物,用量宜少。

6、药性严把控,有毒药材要小量,先观察效果,病情好转即减量或停用。

7、剂量不可混,新鲜药比陈药用量多一倍以上,汤剂比丸剂用量要多,复方比草药用量要少。

8、配伍有轻重,主药用量重,辅药用量轻,单味药用于急救则分量要重,且把握与典籍中的药量换算,如1钱=5克,而不是3.克,3.克是香港地区的说法。

9、产地有不同,一般用道地药材,用替代药可能会让药效下降。

10、炮制有讲究,有的药材,生品有毒,炮制就无毒了,有的生品用量大,但炮制后就要用轻量。

核心是:辨证准确、剂量得当、疗程精当、配伍合理、煎煮服用得法、药材无变质。

举几个例子:

柴胡,现代药理证实含伤肝成分,当用于解表时,一般要15—30克;当疏肝时,用10—15克;升阳时,不超过6克。

艾叶是温经止血驱虫的良药,但大剂量,即超过15克,可致肝损伤,而3—8克入药,可开胃止痛。

半夏50克以上大剂量会伤肾,但中小剂量,不超过30克,可和胃降逆,化痰镇静止呕。

所以,传统中医用药核心在于5条:

1、忌过量用,任何药物过犹不及。

2、忌长期用,长期用会增加累积中毒风险。

3、忌随意用,这个在农村、偏远地区多见。

4、忌假中医,其实是真骗子。

5、用药留意身体症状,通常中药3—5剂,一周内会显效,否则就要考虑是否对症。

所以,站在不同角度看,中药伤肾伤肝或致癌,是要区别对待的,关键是不乱用、遵医嘱用药,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只有乱用、过量会对人体造成重大伤害,才列为用药禁忌。

1
查看完整版本: 4类药伤肝伤肾,传统中医照样用,现代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