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文献冯氏锦囊秘录湿证文献考察
TUhjnbcbe - 2024/10/9 9:43:00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http://www.t52mall.com/bdfbj/jkzt/1280.html
<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中医文献杂志》年第1期17-19页。作者为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所(西安,)呼兴华丁辉焦振廉

编辑推荐语

湿证,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脉濡等为主要表现。明清医家冯兆张整理宋金元明以后不同医家学派论治湿邪的观点,结合个人的实践体会,著有《冯氏锦囊秘录》,为后世研究宋元明清医家湿证诊治规律提供了重要资料。

冯兆张,字楚瞻,明清浙江海盐人,生卒不详,约生活于明代崇祯至清代康熙年间,医名甚广,兼通各科,尤精儿科。《冯氏锦囊秘录》中《杂症大小合参》之卷九收载湿证文献内容丰富,对后世脾虚湿热证治理论发展多有启发。从病因性质、致病特点、治则方药等方面予以探讨。

湿邪的病因性质

从发病角度看,冯兆张强调湿邪致病的隐蔽性与广泛性。如《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湿门》开篇即言“夫天下默然而受其累者,湿之谓乎。”从病因分类看,冯兆张将湿邪来源分为四种,即气化之湿、外感之湿、内伤之湿、先天之湿。从病因发展看,冯兆张受明代温补学派影响,倾向于湿从热化(湿热)与湿从寒化(寒湿)两种。看重脾虚在“湿从热化”发生中的启动作用。

湿邪的致病特点

就湿邪的阴阳属性而言,冯兆张肯定“湿为阴邪”。就湿邪致病的分类而言,肯定明代温阳学派观点,总结湿邪致病分为五种:中湿、破伤湿、风湿、湿热、寒湿。就湿邪致病的部位而言,认为湿邪化热易阻遏清阳,湿邪化寒则流注四肢。

湿邪的治法方药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湿门》收载治湿方3首,体现冯兆张治疗湿证有三法:其一,利水渗湿,见参术散。并提出湿邪的治法与禁忌,“不可发汗,并忌向火烘袭,致湿内淫,变生别病。”其二,芳香化湿,见小除湿汤,系平胃散化裁。其三,助脾去湿,见除湿汤。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方脉湿门合参》收载治湿方10首,对于丹溪学派与明代温补学派关于湿热治则治法相关内容多有引述。

首先,载引《丹溪心法·卷一·中湿四》在治疗上主张分上下、内外或上中下三焦分部用药,如“上部湿,苍术功烈;下部湿,宜升麻提之。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已、、龙胆草、之类。”方如二妙散。

其次,载引《医贯·卷之六·后天要论·湿论》总结金元以来医家治疗湿证的方法,并做一点评。如,对于湿热腰肾痛,微欲出汗为度,方用羌活胜湿汤。对于脾虚湿盛之泄泻,肯定金元医家刘完素风药燥湿法及李杲提出的升阳除湿法(升阳除湿汤)。另提出对于热郁发黄者,用健脾疏肝之逍遥散,并告诫,“切忌五苓散,用之者十不一生。”

其余方剂,虽然多选自前贤医著,却间接体现了冯兆张对湿邪诊治的经验。包括:温散寒湿法,方如甘草附子汤;祛湿固表法,方如防己黄芪汤;健脾化湿法,方如术附汤、生附汤;和胃化湿法,方如加味平胃散、御院平胃散;宣通气机法,方如三花神佑丸。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文献冯氏锦囊秘录湿证文献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