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脾病脏腑辨证论要
TUhjnbcbe - 2024/10/3 19:21:00

脾病辨证:

脾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通常是由于运化或统摄失职所引起的。运化是指脾脏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而统摄则是指脾脏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保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当脾脏出现病变时,这种运化和统摄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出现。脾脏病变的主要症状包括饮食、二便异常,以及腹部、四肢、肌肉、口唇等部位的改变。例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体重下降等都是脾脏病变的常见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四肢乏力、肌肉萎缩、口唇干燥等症状,这些症状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脾脏病变的虚证以中气不足、不能生血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寒湿的症状。气虚不能摄血与脾阴不足的情况比较少见,这两种情况通常只在病情比较严重时才会出现。实证则以湿热淤浊为主,这些症状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虫食积结的情况比较少见,这种情况通常需要采用特殊的药物治疗。

1虚证

1.1中气不足:

疲倦思睡,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大便软或腹泻;腹部自觉虚气坠胀,很想矢气雨不易畅达,甚则肌肤虚浮,或肿或消,尿少,面色淡黄,消瘦,唇、舌俱淡(气虚不能生血的关系),舌苔薄白,脉虚濡(与“软”的音义大致相同)。以上这些脾阳虚弱,运化功能失常的症状,在许多慢性病病的某些阶段可以见到。治宜补脾为主,如六君子汤之类。

若脾虚不能摄血则大便下血,牙龈出血。女子则月经崩漏,其色都比较暗淡,其质都比较稀薄,有的也会出现暗红(不是紫红)血块,有的皮肤出现色暗淡的阴斑,面色萎黄,有的白眼球也会出现淡黄,脉虚弱不受按。上述症状在临床各种血液病中可以见到。治宜补脾为主,如黄土汤、实脾饮、归芪建中之类。

若脾虚兼挟寒湿则口淡,甚则口冒清水,大便溏泻,或兼呕吐,寒较多者,腹痛绵绵不断,喜按;湿较多者,大便更稀,小便不利,脘、腹闷胀;甚则头部、四肢、腰部自觉沉重、疼痛,怯冷,甚则水肿,有的面目出现暗黄;湿痰阻遏清阳不得上升者,常发眩晕(自觉头昏天旋地转)想呕,有的也能呕出痰涎。面白(寒较多)或黄(湿较多)面滞,舌苔白润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虚弦。治宜健脾,温阳化湿,如苍术、干姜、茯苓、附子之类。及平胃散、黄芪五物、黄芪防己、茵陈五苓、天麻半夏白术汤之类。

1.2脾阴不足

大便常秘,便出干涩,但无坠胀灼热、腹痛等痛苦,便色近常,或稍有青色。治以润导为主,如麻仁之类。

若久病气血大伤,则肌肉消瘦至极,太肉(指腿部、臀部的肌肉)尽脱,唇反(嘴唇吊起)或短,牙根宣露,舌质萎薄,脉沉细而弱,或兼弦涩。以上症状是久病极度虚弱的恶液质表现,需根据病的不同情况,积极给以治疗。

2实证

2.1湿热

腹部胀满、口中粘腻,有的觉甜;渴不多饮、或喜热饮;不欲食,有的呕吐;小便不利,色深黄或浊;大便溏而粘腻不畅,或有灼热.其色酱黄;面色深黄垢腻;舌红、苔黄厚而浊;脉软数。以上为脾湿热的常有症状,多见于痢疾及肝胆疾病。治宜清热利湿,如茵陈、栀子、黄柏之娄。

兼淤浊:有的寒热不退.有的常发往来寒热,胁下出现痞块,腹部胀大,有的面色深黄,脉弦数。以上肝脾肿大症状,在疟疾(痞块称为疟母)、血吸虫病、肝炎晚期可以见到。治宜清热利湿兼祛淤浊.如赤芍、鳖甲之类。

2.2虫食积结

(1)虫结:腹常胀痛,上下不定,痛时包块鼓起,痛止复

消,大便常泻,有时又现秘结,或与虫同下,正常进食很差,但经常想吃零食和香甜食物。鼻痒,口角糜烂,舌红苔白或黄,舌面有红色斑点(斑点平铺,与起刺不同)。以上为蛔虫病的症状,宜用驱虫药物,如苦楝树根皮、使君子之类,及西药驱虫剂。

(2)食积:如兼有腹大青筋,四肢消瘦,毛发枯黄耸起;或

牙龈出血发臭(走马疳);面白唇红,甚则面部焦黄枯瘦;舌苔斑剥如花纹;指纹多现沉滞,脉数或兼细弦。以上为疳积症候。治宜健脾消积,如用煅石燕、胡黄连、鸡内金、五谷虫、参、术、苓、草之类。走马疳可用砒霜、红枣治之。

(3)若腹部肿大,皮肤淡黄浮肿,眼珠并不发黄,唇、舌俱淡,正常进食较差,而好食生米、土、炭,也属有虫有水的象征。以上为钩虫病症状,可用针砂枯矾之类。

1
查看完整版本: 脾病脏腑辨证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