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热法
经文中有言:“热盛则肿”“寒胜热”“苦胜热”“热伤气”。这是对热的病态描述,揭示了热邪在人体内的肆虐。热,如同太阳,普照大地,映射人心。它于夏季旺盛,坐镇南方,为阳中之阳。热的象征意义如同火光,照耀万物,但也具有伤害性,过度的热会引发肿病。热作为阳邪,有伤阴气的特性。在人体内,热邪对各脏腑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热邪在心,自伤本源,引起心脏功能的损伤。在脾则虚,导致脾脏功能衰弱。在肝为实,使得肝脏解毒功能受损。在肾为微,影响肾脏的正常运作。在肺为贼,因为肺属金,畏火克,过度的热邪会伤害肺气。故经文又言:“热伤气”,意指热邪对气的伤害。治疗热邪的总体原则是:以苦味药为主药,辅助以甘腻和酸味药物。这是因为心苦缓,需用酸味药来收敛。对于各种脏腑的热邪,有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黄连主治心热;龙胆草主治肝热;苦参主治脾热;黄芩主治肺热;黄柏皮主治大肠热;地黄主治肾热;栀子主治包络热;大黄主治小肠热。此外,经文中还指出心恶热的特性,说明心过热会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于心的热邪,应以黄连为主药进行治疗。同时,心在体表现为脉,因此可以使用牡丹、茜草、百脉根、地锦等药物来调理;心之充为营,可以用苦苣、败酱等药物来治疗;心之华在发,则以蓟、桑椹为主药;心开窍于舌,朱砂为主要药物;心的液为唾,可以用截酱进行治疗;心的识为神,犀角、牡蛎是主要药物。针对心包热,可以用鸡子黄和栀子进行治疗;小肠腑热则以大黄为主药;而气的噫逆可以用代赭石来调理。总结来说,对于热的病态描述和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人体内各脏腑的特点和功能,以及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功效。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和治疗各种因热邪引起的疾病。治寒法
经书上说:“寒盛则浮”,寒气太盛会导致浮肿,这是由于寒气过盛,使表里气血不通畅的缘故。“湿胜寒”,是指湿气过重会压制寒气,即土克水的五行相克关系。甘味可以克制寒气,因为寒气伤骨,而甘味可以补骨。有句话说:寒是阴邪,与地之水相应,与人之肾相应。它在冬季最为旺盛,位于北方的至阴之位。寒气会使人闭塞外气,导致体内气机不畅。寒气属阴,阴伤阳,因此寒邪在肾为根本之邪,自伤其脏;在肺则为实邪;在肝则为虚邪;在脾则为微邪;在心则为贼邪,因为水克火。治疗寒症的总原则是:君药选用甘味药,臣药选用酸臊药,再适当用咸味药来补充,因为肾苦燥,所以急食咸味来滋润它。对于各种脏腑的寒症,治疗方法各有不同:肝寒者,以吴茱萸为主药;心包寒者,以豆蔻为主药(须知心无寒证,心寒则死);肺寒者,以细辛为主药;脾寒者,以干姜为主药(也有说法认为心寒以细辛主,肺寒以冬花主也可行);本脏寒者,以桂为主药。在本脏所属的各种寒症中:经书上说“肾恶寒”,这是指肾气太过的情况。肾寒者,以桂为主药。肾在体合骨,薯蓣可以治疗骨病;在充养方面为髓,胡桃、大豆可以治疗髓病;在华表现为齿,豆卷可以治疗齿病;开窍于耳,云母可以治疗耳病;其液为唾,附子可以治疗唾病;其神志为志,鹿茸可以治疗志病;其府为三焦,茯苓可以治疗三焦病;其气为暍(中暑),栗仁可以治疗中暑病。治风法
风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天的功用,与地上的树木相对应,在人体中对应的是肝脏。风在春天最为旺盛,它的位置在东方,是少阳之处。风的功用在于发散,春天的德行在于温暖。由于发散过度,所以容易导致疾病的活动和变化。风在农历的二月最为旺盛,此时天气仍然寒冷,所以风会带着寒气而来,这就是所谓的风寒。而到了农历的三月,天气开始变热,所以风的作用会变成散发热量,这就是所谓的风热。风寒和风热在二月和三月之间流行,这两个月也是邪恶聚集的地方,所以它们容易成为疫病。治疗风寒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君药甘味来调和,臣药酸臊来收敛,佐药辛香来发散,使药物具有温暖的效果。而治疗风热的方法则是君药酸涩来收敛,臣药苦味来清热,佐药甘腻来滋润,使药物具有缓和的效果。风在肝脏中是本邪,所以治疗肝风的方法是君药酸味来收敛,臣药焦苦来清热,佐药甘味来调和,因为肝苦急,所以需要用甘味药物来缓和。对于其他脏腑的风病,也有各自的主药。例如,风在肝就用芍药;风在心就用山萸肉;风在脾就用枳实;风在肺就用黄芪;风在肾就用蒺藜。肝脏所属的足厥阴经的风病主药是王瓜根。在体表的筋病可以用葛根和旋覆根来治疗;在充养方面的血病可以用?茹、新绛和韭菜来治疗;其华在爪的爪病可以用龟胶、鹿胶和阿胶来治疗;开窍于目的目病可以用雀卵来治疗;其液泪的泪病可以用鲍鱼汁来治疗;其舍为魂的魂病可以用石决明和龙骨来治疗;其气喷的气病可以用李子来治疗。治湿法
经书云:“湿胜则濡”“风胜湿”“淡胜湿”“湿伤肉”。论说:湿,乃是大地之功用。在天空中,它对应着雨,在人体中,它对应着脾。湿气在岁下旺盛,其位置在地中,是至阴之气。湿的功能在于滋润,其德性为缓和。湿气过重,气就会萎靡不振,所以容易患濡病。雨气在未时最为旺盛,此时天气仍然炎热,所以湿气常常夹带着热气而来,这就是所谓的湿热。湿热之气过重,就会引发酶腐之病。湿气的终结在戌末时分,此时天气已经转寒,所以湿气终归会带来寒露,这就是所谓的湿寒,湿寒之气过重,就会导致洞下之病。湿热、寒湿二气,都源自四隅方向,所以它们也被视为邪疫。湿气在脾脏为根本之邪,经书记载“脾恶湿”。在心脏则为虚邪,在肺脏则为实邪,在肝脏则为微邪,在肾脏则为贼邪。治疗湿热之病,总的原则是:湿热则腐。治疗时应该以焦苦之药为主药,以平淡之药为辅药,再佐以涩味之药,使病气就范于凉爽之地。菖蒲、木香是治疗湿热的主药。治疗湿寒之病,总的原则是:君药平淡,臣药甘腐,佐药滑味,使病气就范于温暖之地。治疗湿病之总原则:君药辛味,臣药咸腥,佐药苦味。因为脾脏苦于湿气,应该急食苦药以燥化湿气。治疗各脏腑的湿病:湿在脾脏,泽泻是主药;湿在肝脏,瞿麦是主药;湿在心脏,茯苓是主药;湿在肺脏,滑石是主药;湿在肾脏,猪苓是主药。治疗各脏腑所属部位的湿病:脾脏:经书记载“脾恶湿”,足太阴经所属部位用术治疗;在体为肉之病,黄芪是主药;其液为涎之病,半夏是主药;其充精之病,干姜是主药;其舍为意之病,石脂是主药;其华在肌之病,防己是主药;其气为吞之病,生姜是主药;开窍于唇之病,各种椒类是主药。治燥法
在中医理论中,燥邪被视为一种阴邪,与大地的属性相应。燥邪在天时中表现为干燥,在人体中则与肺相应,尤其在秋季时最为旺盛。秋季时,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水火相互收敛,气候变得凉爽。然而,燥邪所到之处,常常引起万物干枯,草木凋零。这正是因为燥邪具有伤害生机的特性,是一种阴邪。燥邪对人体的五脏都有影响,但以肺为本,脾为实,肾为虚。对于治疗燥邪,总的原则是以咸味药物为主药,以甘味药物为辅药,再佐以辛芳药物以通闭开窍。针对各脏燥症的主药也有所不同:肝燥以旋覆花为主药,心燥以牡丹皮为主药,脾胃燥以大黄为主药,肺燥以葶苈子为主药,肾燥以泽泻为主药。对于肺燥的治疗,除了使用主药葶苈子外,还应注意避免其恶燥的特点。在人体中,肺与皮相应,其充为卫,其华在毛,开窍于鼻。针对这些特点,可以使用白芷、葱白、辛夷、杏子、苍耳子等药物进行调理。总的来说,燥邪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阴邪,需要谨慎对待。按照仲景的用药秘义,治疗燥症应注重使用具有生津润燥作用的五仁药物:肝燥用李仁,心燥用桃仁,脾燥用麻仁,肺燥用杏仁,肾燥用栗仁。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各脏燥症,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