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吾尝保此三镜,内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挥弓探幽,随读随思,聊作涓涓细流,时闻其声潺潺,并无江海澎湃之音,若此可矣,不敢以飨于尔。
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已经远远超越了评价本身的意义,既从他言,华夏安宁,李世民把这个功劳全都归于魏征,推善与人,直言不讳,上谏了两百多事。
名相魏征犯颜直谏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军师,一直在提醒要杀死或外流李世民,避免窝在天子脚下,随时会带来威胁;在此之前,魏征参加过李密、窦建德的起义军。
李世民登基后,当着群臣,责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魏征回答说,当初皇太子若听我言,今天可能就轮不到你来问我了。
魏征在回答李世民之前,肯定是猜透了李世民的心思,明眼人都能听出这是一句激怒李世民的狂悖话语,在常人眼里必遭杀身之祸,但魏征知道,只有这样,李世民才不会杀他。如果魏征低眉折腰,摇尾乞怜,说不定真会“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其中不乏李世民想要塑造“明君”形象的私心。
李世民本来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如果李建成听了魏征的话,李世民或被杀死,或被撵出京城;正是因为李建成的优柔寡断,才给了李世民射杀李建成、逼宫李渊、成功篡位的机会。
唐太宗李世民全都接纳杀兄弑父,这在历朝历代,都不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魏征的回答,表面上是在指责李世民的叛逆图谋,实际上是给了李世民一个相对充分的解释台阶,告诉世人,我这是合理的正当防卫。
这样,李世民就变成了对内可以说是自保,对外则说是清君侧了;如此,既名正还言顺。
魏征用看似挑衅的不敬,给了李世民一个回应天下的完美理由,而李世民恰恰也明白了自己需要这个理由。魏征把自己定位一个什么都敢说的良臣,成为李世民贤明的“标签”,风风光光地活到了终老,但李世民心里却不舒服,你吃我的、喝我的,动不动就给我一通难看,是可忍孰不可忍,派人去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今则不然,反以为诽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果纷然伤于身,蒙不辜之名,戮及先人,为天下笑。”西汉辞赋家东方朔说的意思是,在君王面前,不能多言论事,故曰谈何容易。
不过,魏征或许已在地下偷着乐,他知道自己是谁,为谁服务了?又服务了谁?服务的有没有价值?魏征能把委曲求全、怙谏不悛,发挥到光彩夺目、后世留芳。
挥弓探幽每个人都是时代江湖中的一叶扁舟,无论载量大小,无论捕获多寡,都被风起云涌推着,都被岁月时令催着,最终抵达何处,在天意,更在人为。
为官一任,为人在先,当谢幕官场之时,才不至于留恋、遗憾、卸重、隐居...。为官为民与为官为己,出发点不同,价值观不一样,虽路径相似,但过程迥异,其各自归宿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又何以奉之于天下为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