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何为同气相求
TUhjnbcbe - 2024/6/26 18:35:00

同气相求一词出自《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水的特点是往湿的地方流,而不是往干的地方走。火的特点是越干燥越旺,而并不是喜欢水。腾云驾雾的肯定是龙,呼啸而至的必然是虎。即所谓“龙腾云起,虎啸生风”。这就是说,同质的东西或者事物容易在一起,不同质的则反倒不易结合。

中医学正是运用了这类理论去指导其实践活动。比如最简单的:风来了首先吹的头疼,雨来了首先使腿脚小腹受寒。这是因为风属阳是阳邪,雨水属阴是阴邪,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阳邪为阳就先行伤害同属于阳的上半身,阴邪为阴,就先伤同属于阴的下半身。老人们经常讲,风来了快捂住头,小心受风;下雨了别淌水,小心腿肚子小腹抽筋!这种朴素的警告就是对这类“同气相求”的最好的诠释。

常常见到的“同气相求”的医学现象是:寒邪最喜欢找阳虚怕冷的人,热邪最喜爱寻阴虚火旺的人。通俗的说就是:寒气最爱怕冷人,热邪偏找恶热者。比如,你是阳虚怕冷型体质的人,如果冷空气来袭,首先找的就是这类“冷人”,所以,阳虚型人最容易“风寒感冒”,同样的道理,热邪来的时候,一般人没事,但阴虚火旺的人就很容易感冒,这类人的感冒就叫“风热感冒”。这就叫“同气相求”。两种感冒的症状大不相同:阳虚型的风寒感冒是怕冷没汗,阴虚型的风热感冒是不太怕冷有点汗但嗓子疼。冬天为什么感冒的人很多,就是因为室外很冷有寒邪、室内很热有热邪,两种不同的邪气同气相求、各找各的喜爱对象所致。这种现象与物理学中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理论恰恰相反。

我们从“同气相求”的特征中可以告诫自己:阳虚怕冷型的人固然身体不太好,但是阴虚怕热型的人身体同样也是有问题。那种不怕冷、喜欢出汗、冬天也穿很少衣服的人认为自己是一种健康,实在是走向了误区。

同气相求,

同类相感。

顺则为利,

逆则为害。

同气相求(同类相感、同类相从):

相同的事物或者相异事物在某一点上性质相同,则在同质间产生一种自然亲和力,从而发生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同气相求”属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其思想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惜今日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未有提及,研究者也鲜有
  

“蛇床生阴湿卑下之地,而芬芳燥烈,不受阴湿之气,故入于人身,亦能于下焦湿气所归之处,逐其邪而补其正也。”“松之精气在皮,故其脂皆生于皮。其质黏腻似湿,而性极燥,故凡湿热之在皮肤者,皆能治之。凡痈疽疮疥之疾,皆皮肤湿火所郁,必腐肉伤皮,流脓结痂而后愈。松之皮,日易月新,脂从皮出,全无伤损,感其气者,即成脓脱痂而愈。义取其象之肖也。”“漆,树脂也。凡草木之脂最韧而不朽者,莫如漆。人身中非气非血而能充养筋骨者,皆脂膏也。气血皆有补法,而脂膏独无补法,则以树之脂膏力最厚者补之。而脂膏之中,凡风寒湿热之邪,留而不去者,得其气以相助,亦并能驱而涤之也。”
  “鲤之治水,鹜之利水,所谓因气相感也。”“桑螵蛸,桑上螳螂所生之子也。螳螂于诸虫中最有力,而其子最繁,则其肾之强可知。人之有子,皆本于肾,以子补肾,气相从也。”
  “凡石药皆能明目,石者金气所凝,目之能鉴物,亦金气所成也。又五脏之精皆上注于目,目大小眦属心,丹砂益目中心脏之精。”“五行之中,火能舒光照物,而不能鉴物,惟金之明,乃能鉴物。石体属金,故石药皆能明日。而扁青生于山之有金处,盖金气精华之所结也,又色青属肝,于目疾尤宜。凡草木中,得秋金之气者亦然。”
  不仅存在于自然环境之物如此,人工及大自然“鬼斧神工”所造之物亦然。“人之水谷入于胃,受中焦湿热熏蒸,精气变化而赤为血。红曲以白米饭受湿热郁蒸而变为红,皆造化自然之微妙也。故红曲治脾胃荣血之功,有同气相求之理。”“琥珀乃松脂入地所化,松为阳木,其脂乃阳汁也,性能黏合,久则化为凝吸之性,盖其汁外凝,其阳内敛,擦之使热,则阳气外发,而其体黏,停擦使冷,则阳气内返而其性收吸,故遇芥则能黏吸也。人身之魂阳,而藏于肝血阴分之中,与琥珀现之阳气,敛藏于阴魄之中,更无以异。是以琥珀有安魂定魄之功。”“也许,这些认识已被经验所反复证明,故能有效用于临床。但人们之所以会想到要去用这些,开发它们的某一方面功效,冥冥中驱使医家做出选择的就是一些不说也能意会,但真正试图做出清楚的解说却又十分困难的‘同气相求’观念。”

中药的异向用药

1.补阴与补阳要注意把补阴与补阳结合起来,或以补阳为主,结合补阴;或以补阴为主,结合补阳,适用于阴阳两虚。熟地、附子:熟地补肾阴,附子补肾阳。二者合用可水中补火,以治肾虚。龟板、鹿角:龟板补任脉之阴,鹿角补督脉之阳,二者合用阴阳并补,填补精血(如龟鹿二仙胶)。

2.补气与补血黄芪、当归:黄芪益气生血,当归入血(为引)补血,二者合用可益气生血,治血虚形痿。当归、人参:当归补血,人参益气。二者合用补阴中之阳,血中之气,治气虚(补血益气)。.补与消白术、枳壳:白术补脾健脾,枳壳破气开痞,二者合用消补兼施(补破兼施),治脾虚气滞,食积成痞。熟地、砂仁:熟地补肾阴,砂仁健脾胃。二者拌蒸后合用,治肾虚脾弱,能减少地黄滋腻碍胃之弊。

4.补与散黄芪、防风:黄芪补气固表,防风祛风散寒,二者合用治表虚自汗,易感冒。防风升散阳气,引黄芪达表。人参、苏叶:人参补气,苏叶发散风寒,二者合用扶正祛邪,治气虚卫弱、风寒表证。5.补与泻熟地、泽泻:熟地滋肾阴,泽泻泻肾经湿热,二者合用治肾阴虚而有湿热。黄芪、防己:黄芪益气,防己利水湿。治风水浮肿,表虚身重汗出恶风。对慢性肾炎,心脏性水肿有效。6.补与攻芫花、大枣:芫花逐水,大枣护胃气、解毒,二者合用治悬饮、胸水。大黄、当归:大黄泻下通腑,当归润燥补血,二者合用润下通幽,治阴血亏耗,燥热内结。7.行气与活血川楝子、元胡:川楝子理气,元胡活血,二者合用治气结血瘀、血气刺痛。香附、当归:香附理气解郁,当归和营活血,二者合用治气血郁结之痛。8.升与降桔梗、枳壳:桔梗化痰宣肺,枳壳下气利膈,二者合用治痰气郁结、胸膈痹闷、脘部痞满。柴胡、前胡:柴胡解热散邪,前胡下气化痰,二者合用治时邪发热、咳嗽胸闷、肺气不利。9.散与敛细辛、五味子:细辛散寒解表,五味子收敛肺气,二者合用治寒饮蕴肺、肺虚上气咳逆。桂枝、白芍:桂枝发汗解肌,白芍敛阴和营,二者合用调和营卫,治表虚感受风邪、恶风自汗、脉缓。10.表与里麻黄、石膏:麻黄宣肺散寒,石膏清肺泄热,二者合用治表寒里热、邪热郁肺、风温喘咳、风水证。麻黄、黄芩:麻黄辛散、宣通肺气,黄芩苦寒、清肺降火,二者合用于表寒肺热、痰热壅肺之咳喘。

柴胡、黄芩:柴胡透达半表之邪,黄芩清泄半里之热,二者合用,入少阳肝胆,和解枢机,疏散郁热。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欲呕,口苦、咽干等症。桂枝、石膏:桂枝祛卫表之寒,石膏清内伏郁热,二者合用治外寒束表,背微恶寒,内热烦躁,热痹证,关节痛、身痛。11.寒与热(温与清)细辛、石膏:细辛升散郁火,石膏清阳明胃热,二者合用治阳明火热上攻、头疼齿痛。细辛、黄连:细辛升散郁火,黄连清心泻火(如属肾火改黄柏),二者合用治心肾火炎、口舌生疮。大黄、附子:大黄通腑下积,附子温中祛寒,二者合用治寒积便秘腹痛。苍术、黄柏:苍术燥湿,黄柏清热,二者合用治湿热在下焦,腿膝肿痛,小便赤涩、短少疼痛。肉桂、黄柏:肉桂助阳化气,黄柏清湿热,二者合用治湿热蕴结膀胱,小便不利,咽痛。

黄连、肉桂:黄连清心火,肉桂引火下行,二者合用交通心肾,治失眠。

12.开与泄黄芩、厚朴:黄芩清胃肠热,厚朴燥脾胃湿。化脾胃湿热,治湿温之湿遏热伏,身热不退。黄连、苏叶:黄连清中泄热,苏叶理气和胃,二者合用宣通上焦,治肺胃不和,气滞热郁,胃气不降等症。黄连、干姜:黄连清热,干姜温中散寒,二者合用开中焦胃家之痞,令热从中散,治寒热互结,脘部痞胀或痛,呕恶。黄连、附子:黄连清胃泄热,附子温中止痛,二者寒因热用,治胃痛脘痞。黄连、吴茱萸:黄连苦泄清中,吴茱萸辛通理气,二者合用泻肝经之痞结,令热从下达,解肝郁,治肝胃不和,气郁化火,脘痞痛,胁痛,恶心吐酸嘈杂。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为同气相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