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介绍了水气病的形成和治疗,水气病是人体水邪在体内大量停留而造成的各脏腑出现相关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患者出现的身体部位水肿,包括眼睑出现水肿,下肢出现水肿,或者是全身水肿,以及患者出现少汗,排尿明显减少,甚至有的患者出现发热,还有怕风,以及喘憋、呼吸困难等等一系列的相关症状。临床上对应的疾病见于心力衰竭、肾脏衰竭,甚至出现肺内感染等等,这些都是其临床的症状和表现。对于水气病的治疗,张仲景指出腰以上的水气病通过发汗治疗,腰以下的水气病要通过利尿的方式进行调治。在此篇中,张仲景把水气病分为四水,这四水分别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
一,风水
是指人体受外界风邪侵袭,脉络挛急,血瘀水停所致,以突发局限性水肿为特征的水肿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血管神经性水肿。《金匮要略》说:“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这是风水的主症。风水,顾名思义其发病的原因与风邪有关,风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性,因此风水病,起病急骤,发展变化迅速。“其脉自浮”提示病在于表,风邪和水邪搏结于肌肉和关节之间,故“外证骨节疼痛”。所以说风水的病机是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邪阻滞肺卫,肺失宣降而病水。其脏腑辨证的病位在肺,此证水肿起于头面,眼睛的周围先肿,并迅速波及全身。对于风水的治疗,若表虚有寒出,则用防己黄芪汤,若水肿挟热,则宜发汗法,用越婢汤。
二,皮水
水气泛溢皮肤而见水肿的病症。《金匮要略》说:“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故),不渴”。皮睡的脉象加浮,说明病仍属表证,“胕肿”,也就是肌肤浮肿。比脏腑辨证在肺的风水,更深一层,是表中之里。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故皮水的病位要责之于脾和肺。“不恶风”是与风水相鉴别,风水是恶风的,皮水与风邪无关,“不渴”说明没有郁热,故皮水的病机是外感湿邪与水邪的相互搏结,但皮水以下肢肿甚为特点,或者下肢先肿,然后波及其它部位。《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说:“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腹如故而不满,亦不渴,四肢重而不恶风是也。脉浮者,名曰皮水也”。治宜通阳、健脾、利水,用防己茯苓汤、蒲灰散等方。
三,正水
正水是因脾肾阳虚,水气停蓄,而见水肿、腹满而喘的证候。《金匮要略》说:“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水气的代谢和肺,脾,三焦,肾,膀胱都有关系,在脉象上“其脉沉迟”,沉脉主里,主水,迟脉主寒,提示了正水的病机是肾阳衰弱,水气停聚,气不化水,而成为水肿。气不化水,寒水上射于肺,导致肺失宣降,气逆而喘。故正水的病位主要在肾,但欲其它脏腑器官也有关系。对于正水的治疗宜温经而发汗,用麻黄附子汤。
四,石水
石水是指因皮水等迁廷日久,正气渐虚所致,以反复发作的浮肿。《金匮要略》说:“其脉自沉,腹满而不喘”。《医门法律·胀病论》:“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不似水气散于皮肤面目四肢也。仲景所谓石水者,正指此也”。《医门法律·水肿论》说:“以其水积胞中,坚满如石,不上大腹,适在厥阴所部,即少腹疝瘕之类也”。被叫作石水,顾名思义来表示水肿居于少腹以后,非常板硬,如石头一样,因此在病位上,是居于下焦的,就涉及到了肝肾,其病机为阴寒的水液结于结于下焦,影响到肝肾,对肺的影响不太严重,没有搏结于上,故不喘,但病势较重,在治疗上宜用逐水法,如十枣汤之类等。
总之,水气病与风,水,湿,热邪有关,涉及到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脾运失司,肾的气化失职,气化失调,导致津液运化不利,水蓄停积,泛滥于人体各部,从而导致水肿。“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这是张仲景对于水病重症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