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古代喜欢玩帝王之术,都包含什么哪些大
TUhjnbcbe - 2024/5/5 23:42:00

古代帝王

“帝王之术”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皇帝在一个王朝的稳定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皇帝本人为了保证家族荣耀的延续和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都需要一种特殊的方法来中和王朝下的各种势力,由此产生了“帝王之术”。

比如,太子作为整个王朝的继承人,所学知识往往会由皇帝或亲信为他讲解,直至他会运用。在现代人看来,这可能是属于哲学范畴的“人君南面术”。

总之,“帝王之术”简单来说就是治国之道、帝王学、统御天下之术三者糅合并用,以达到皇帝利用这种谋术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使皇权能安稳地延续下去,其范围涵盖十分广泛。

传授帝王之术

被神话的“帝王之术”到底有多玄乎?

1、治国之道

“帝王之术”在各种学术学问中或轻或重、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各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理论思想与治国之道。但总的来说,治国之道就是权谋学、运筹学、管理学、纵横术等多种学术综合运用。皇帝依据整体的社会规则,制定符合朝代要求的选官原则,以此来立国立法立德。

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基本纲领,但各个朝代在实际操作时又有所偏重,其内部性质会发生一定的转变。如汉初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但汉武帝时则独尊儒术,以德选官。

汉武帝

还有历代统治者常用的法家,“法、术、势”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在总结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所认为的“帝王之术”。“法”是一国政治之基本法律;“术”是帝王统治的手段与策略;“势”是一国之主的权威与尊严。这三者以巩固统治为出发点相辅相成,有机地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政治理论体系。

2、帝王学

《反经·大体》中:“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以说,对于古代的帝王,明赏罚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帝王,“功则赏,过则罚”,有一套自己的赏罚规矩秩序,往往会用奖赏与惩罚使将领或谋士忠心耿耿地为他所用。

韩非子

除了赏罚,制衡也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位想要坐稳江山的皇帝,都把“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的方法使用地炉火纯青。制衡是我国古代皇帝用来巩固皇权与推动政治体系的发展的最常用的政治手段之一。

皇帝往往会用制衡之法,去除掉那些不为己用的势力,设法维系党争之间的势力的同时又能降低党争的消耗,达到无法让一派或一党独掌朝政,又能巩固或壮大皇权的目的。

总的来说,当两个或多个派别交锋时,收益最大的还是皇帝,巩固的还是皇权。

坐山观虎斗

历史中,商鞅变法时秦国旧贵族势力庞大威胁到了皇权,秦孝公任用商鞅不仅是为了改革国内固有的旧制度,更是为了削弱贵族强化皇权,此消彼长;后商鞅改革一派势力日益增大影响到了皇权,秦惠公车裂商鞅。

还有明朝徐阶、高拱、张居正、万历皇帝之间的斗争;清朝康熙与鳌拜之间的交锋等等,这些势力循环往复,最终党派崩溃,皇帝掌权。

总之,随着“帝王之术”的发展与完善,制衡之法也发展到了一个高潮,逐渐改变自己的策略,衍生和衍化成更柔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商鞅变法

后来的将相们,大多在皇帝面前势如水火,在纷争中整合自己家族的内部关系,以求变得更加强大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而皇帝则会扮演一个中间人的角色,调和两家的矛盾,以求势力达到一个均衡点。如唐朝的两相四将,就是皇帝最高明的分衡、分权。

臣子间的针锋相对或韬光养晦都是在促进制衡之术的发展与政体的完善。而当臣子们逾越了自己的本分,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就会在暗中扶植新的势力。

官官制衡

晚清时期,曾国藩灭太平天国后势力达到极盛,然而这却让实际权力执掌者那拉氏对他开始忌惮。但那时国家尚未稳定,朝廷内外还多方需要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官僚力量的支持。

所以那拉氏暂时没有在明面上过分打击曾国藩,对曾国藩大加赞赏的同时,又将其调往他的势力较薄弱的地方任直隶总督。也在其他地方暗中培养能与曾国藩对抗的势力,以“中间人”这样一个较柔和的方式,不断巩固皇权。

曾国藩

3、统御天下之术

这统御天下之术其实就是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历朝历代中,每个开国皇帝都是懂得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运用人才的。这也反映了帝王之术的根本就是用人之道。《人物志》中:“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

这几句话全面而深刻地总结出帝王识人鉴人、量人用人以及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古代皇帝必须要具备的一种思维,是一个统治者对于国家机构参与者的一种了解与剖析。

帝王与臣子

英明的帝王,可以不会冲锋陷阵,但不能不会运筹帷幄。臣下以能胜任帝王派给的工作为荣耀,而皇帝要以能否慧眼识人为才能。皇帝扮演着一个“伯乐”的角色,统治者只需要对人才委以重任,掌握全局,让他们替自己高效地完成事务即可。

《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资与常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同样,帝王能够成就一番霸业,并不是他们有多么高的才能,而是他们能善于利用人才。

劝学

除了善于利用人才,及时虚心听取人才的意见与建议也是至关重要的。古代帝王一般不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宣之于口,而是多方听取他人意见,使臣子们畅所欲言,兼听则明,择其善者而从之。臣子们以出谋划策为能力,而皇帝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才能。

皇帝决定执行某项方针政策后,就需要在适当时候放下手中的权柄,让他人去帮自己完成事情,不必事必躬亲。

帝王作为制度的制定者与国家的掌控者,只需要监督臣下的言行,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秩序,便能成就大事。《人物志》中:“此能用非其有,如己有者也。”古代的“帝王之术”,总之就识人用人,兼听则明,赏罚分明的结合。

赏罚分明

这些鼎鼎大名的大佬对“帝王之术”得心应手

1、汉高祖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中:“夫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正是刘邦懂得自己的缺点,善于察人用人,才会“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这就是刘邦能够得天下的根本原因。小亭长出身的刘邦,竟然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

刘邦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如果刘邦没有很好地识人用人,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那么他就难以在61岁时感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作为把“帝王之术”掌握地炉火纯青的帝王之一,讲究清心明察,顺其自然,掌控全局,选贤举能。

项羽

2、汉武帝刘彻

“十六登基心自敛,羽毛丰满敢撑天。”不拘一格、文韬武略的一代天骄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自然也就把“帝王之术”发挥地淋漓尽致。在刘彻年少之时,朝廷内外自己的势力还不够强大,他不得不听从王太后和窦太皇太后的心意。

但随着他年岁的渐长与势力的不断培植,刘彻最终隔岸观火,巧妙地利用二者的矛盾,雄霸天下,最终能依照自己对朝廷局势的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为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刘彻

3、唐太宗李世民

《旧唐书·魏徵传》中:“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李世民以善于纳谏著称,他善待功臣,恩威并施,熟掌“帝王之术”,最终成为一代明君。

4、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个洞察人心精通帝王之术的皇帝。他精通驭人之术,困扰前朝多年的宰相制度,他就干脆废了其,把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

除此之外,他不光沿用了前朝的六部尚书,还特意设置了与之能相制衡的六科和用于监察百官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使之朝廷内外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施政。

朱元璋

总结

除了这些“大佬”们,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也都是深谙“帝王之术”的“高端玩家”。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统治者和思想家们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运用帝王学和统御天下之术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国家的治国理念,从而不断解决朝廷的内忧外患,使之能发展至今。

参考文献:

1、《反经·大体》

2、《人物志》

3、《劝学》

4、《史记·高祖本纪》

5、《旧唐书·魏徵传》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喜欢玩帝王之术,都包含什么哪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