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是从《易经》卦中来的名词。九表示阴阳中的阳(六为阴),五表是一卦中第五爻,也就是自下而上的第五个爻位。“登九五”表示登君位,“九五之尊”比喻君位,这说法是从乾卦来的。
九五之尊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
《易经》有六十四卦,以乾卦领头,表示“元亨,利贞”的意义,有一层义涵象征天道。乾卦中第五爻位是“九五之尊”之象,《易经.乾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因此以九五比喻君位。唐代孔颖达正义释义:“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龙在中华文化中为天子的象征。
《易经》每卦中都有六爻,从下往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上爻在上,五爻居其次,那么为什么“九五”是最尊贵的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上九呢?
《易经.乾卦》上九爻辞说:“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因为“盈不可久也”。满盈不能持久,这是天地阴阳推演的道理,人事物的状态都不是固定不动的,达到满盈的状态不久就是消损。阴阳变易循序推衍——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也是《易经》的主要论理基础之一。“九五”之位往上推,达到上位时,也是面临阴长的开始。所以说上九是险位、凶位,“至高无上”反而不吉。
乾卦上九爻辞就这么解释:“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亢是至高的意思,君主把自己摆在至高点上,自大自满自骄,不持德戒慎自己,不接纳贤臣的建言,眼睛不管人民的死活,就会有败亡之祸。
九五之尊唐太宗保三镜以防己过
史上的圣君都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开创唐朝辉煌盛世的唐太宗,为君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驾朽车,他用三面“明镜”作为借鉴,以防自己犯错,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当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亲撰《帝范》一书,分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和崇文等十二个范畴,阐述垂范万世的帝王之道,日慎一日,念兹在兹,时时思索为君如何实践古代圣君的善道,也用来赐予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策励他崇善广德,做个好帝王。
唐太宗又亲下《求直言手诏》鼓励臣子直言进谏,“若有是非,直言无隐”,并给予厚赏。魏徵曾是太子李建德的人,唐太宗能容人,不究既往,欣赏他的直言而善用他;魏徵真成了唐太宗的座右明镜中最亮的一面。
从《新唐书》的记载可以看到,魏徵直言上疏劝谏唐太宗的内容,可以说钜细靡遗,毫无隐讳。例如,有一件是劝阻册封妃子的事。当时官员郑仁基的亲生女儿又美又有才华,长孙皇后建请太宗册封她为妃子。那时册封大礼已经在准备中,就在要许聘的节骨眼上,魏徵进谏说:
“陛下当您处在歌舞台榭中就想到让人民住华屋;吃着肥肉与美谷,就想让人民吃饱喝足、身心能安适;和嫔妃相处,就想让人民有幸福的家庭。现在郑女已经有婚约了,陛下您若把她纳入后宫,岂是为人父母的意愿呢!”
唐太宗听了痛自悔咎,马上下诏停止册封。又有一谏,是贞观十三年的事,那时阿史那结社率兵作乱,云阳石然地方,从冬至到次年五月都没下雨。魏徵上疏尖锐直谏说:贞观初年,陛下教化臣下,行不失仁义之道,陛下清净寡欲,俭约朴素,仁德远披蛮荒疆外,如今陛下却渐渐有松弛的迹象了。魏徵一口气条举十件事劝谏皇帝。
唐太宗,看了谏言后,马上说要改:“愿改之,以终善道”,表示如果违反了这话,就没脸与魏徵相见了!同时命人把魏徵的谏言写在屏风上,朝夕醒戒自己,再抄录一份谏书副本交付史官,俾使万世的后人都能得知这番君臣之义。
唐太宗以古为镜,以人为镜,“虚己外求,披衷内省”,创造了人见人亲的治世,史籍披露了贞观之世的盛况:
“官吏清廉,自律严谨;王公贵胄、皇亲国戚、大族豪门,还有那些强横狡猾不守法度的,都恩服于君主之威,不敢欺凌侵扰百姓。商旅安心露宿郊野,强盗窃贼绝迹,监狱常空,牛马遍野,门户不用关闭。连年五谷丰登,米价非常低廉。出门的旅客从京城到今之广东岭南、由山东到东海一带,都不需带干粮出门,沿途都可以得到饮食供应。……这一切都是从古至今绝无仅有景象。”(《贞观*要*体第二》)
古代的天子为一国之君是“九五之尊”,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不是至高无上的。为君要依循天所示的善道化育天下,必须时时、地地谦逊省视自己,秉正去私,敬天爱民,才如日月一般光明普照四方。古代圣君万世垂范,展现了“九五之尊”远离自满自傲、一心为公的为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