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讲座实录唐代医籍中的脑病医案赏析二 [复制链接]

1#

P18

而到了明清时期,主张内风论的医家相对多了起来,补阴、补阳、补肝、补肾的方剂也多了起来,这个时期续命汤的地位虽有下降,但仍然是很多医家治疗中风病的不二之选,像大家熟悉的李时珍、徐灵胎、莫枚士、陈修园这些医家都是极力推崇续命汤的。由于时间原因,这部分内容就不展开说明了。而真正对续命汤的地位造成致命打击的,其实是在清末民初,特别是在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之后,我们就基本找不到什么关于续命汤的正面评价了,它的地位也基本就被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这些以活血化瘀,平肝潜阳为主的方子取代了。再后面呢就到了我们现在,这个续命汤的价值又逐渐被人们慢慢重视起来,相关的应用和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像我知道的,芳村的神经科、内五科,都有一些老师在用续命汤治疗一些脑梗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患者。

P19

好,那么讲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我们的中医学应该是以理论为主导,还是以疗效为主导的?没错,我们中医应该是以临床疗效主导的。虽然从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中风和自然界的风邪完全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病因病机上我们研究的很透彻嘛,就是痰瘀互结,痹阻脑脉,但是你回过来看外风理论呢,他在几千年来,多少医家的反对和批评下,仍然能够保持屹立不倒,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外风理论的代表方续命汤的疗效是肯定的。而且我们冷静下来,仔细分析,续命汤中的药物就完全是祛风的吗?就拿我们这条医案中的续命煮散来看,里面的麻*、独活、桂心、防风、石膏、升麻,这些是走表祛风的,防己、茯苓、苍术、细辛这些是利湿化痰的,川芎是活血化瘀的,附子是温阳的,人参、甘草是顾护中焦脾胃的,大剂量的杏仁又兼有润肠通腑的作用,所以整条方下来,你看它是风、痰、瘀、虚、实面面俱到的,这也和我们对中风病“痰瘀贯穿始终,腑实为常候”的认知,以及阴类证要“温阳益气,破瘀涤痰”的治法,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这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续命汤,你会发现它既不是为外风理论而服务的,也不是为内风理论而服务的,它就是一张实实在在的从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千锤百炼,摸爬滚打出来的,治疗中风病的处方,我认为这就是对续命汤最好的历史评价和定位。

P20

好,第一个病案我们暂时告一段落,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病案。甄权治偏风案。

P21

我们看这一条,它其实是一条方里面嵌了四个医案。首先我们看第一条,“甄权治安平公偏风,防风汤方,一剂觉好,更进一剂,即一度针,九剂九针即瘥,灸亦得”,记录的很简单,讲的就是甄权用针药并施的方法治疗安平公偏风的故事。甄权这位医家在唐代也是非常有名的,他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卒于唐贞观十七年,大概活了岁,是一位非常德高望重的医家,也是孙思邈的良师益友。甄权本人在针灸方面的造诣是非常深的,我们看到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后面两章针灸的内容,就是在甄权绘制的《明堂人形图》的基础上完成的。另外呢,甄权在本草学方面也是炉火纯青,如果有读过《证类本草》的老师同学应该都知道,《证类本草》里面经常引用的《药性论》的内容就是他写的,所以他对药物功效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这一点我们等一下从他治疗安平公的这条医案中也可以看出来。好,我们看甄权治疗安平公的这个防风汤,里面用到了麻*、桂心、防风、羌活、川芎、石膏、杏仁这些,还是一个续命汤打底,另外呢,他又在这个基础上加了牛膝、狗脊、萆薢、白术进去,为什么加这些药?我们猜测,这个病人应该是有腰疼的,而且是以下肢乏力的症状为主要表现。为什么这么猜呢?我们看,牛膝、狗脊这两个药物大家都很清楚,补肝肾,强腰脚的,那萆薢、白术是干什么的呢?来,我们先看一下《小品方》里面的这条处方。

P22

《小品》肾虚腰痛治之方,很简单,一共就丹皮、萆薢、白术、桂心四味药,我们看甄权的防风汤是不是把这张方的3/4都合进去了?是吧,萆薢、白术、桂心这三味我们都可以在他的防风汤里面找到。所以以方测证,我们推测这个安平公呢,应该是有腰痛、腰脚不利的症状的。好,那这里我们展开说明一下。像这里提到的牡丹皮、萆薢、白术呢,其实都是汉唐时期治疗腰痛的常用药物。

P23

我们看,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记载中,白术、萆薢、牡丹皮都具有治疗腰痛的功效,这个功效乍一看好像不太常用,比较冷门,但其实我举两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张仲景的甘姜苓术汤和肾气丸,里面是不是也是用的白术和牡丹皮去治疗腰酸和腰疼的呢?是吧。所以我们刚才说,甄权对本草学的研究非常深刻,他可以在临床中灵活的运用药物的各种功效,就包括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不太常用的功效,他都能运用的炉火纯青。

P24

好,那我们再看一下他还加了什么药物?诶,在这里啊,你发现他还加了一个薏苡仁,这个薏苡仁是干什么的呢?

P25

我们看,在《神农本草经》的记载中,薏苡仁的主要功效是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对《千金》《外台》比较熟悉的朋友都知道,其实薏苡仁在汉唐时期的处方中,大部分都是用来治疗筋脉拘急或者是排脓止痛的。

P26

比如说我们熟悉的《金匮要略》里面,治疗“胸痹缓急”的薏苡附子散,再比如《千金方》里的这个白敛薏苡汤、五加皮酒,他们用到的,其实都是薏苡仁治疗筋脉拘挛的作用。

P27

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甄权的这个医案,这个安平公他至少应该是有半侧肢体乏力,腰疼,以及手足拘挛也就是肌张力增高的,这么一系列的症状的。那么我们看他治疗效果怎么样?“一剂觉好,更进一剂,即一度针,九剂九针即瘥”,就是说病人吃了一副药就有感觉了,接着呢就又给他针灸和药物交替治疗,一共喝了九付药,扎了九次针之后就好了,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至于甄权扎了那些穴位,对针灸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可以记一下,也不多,就七个穴位。由于我对针灸研究的不是很多,这部分内容我们就不展开讲了。

P28

好,下面我们看第三个医案,张苗治中风案。

相信读过《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第一节《大医习业》的人,应该对张苗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孙思邈在《千金方》开篇的时候就讲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张苗呢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与张仲景、王叔和等人齐名的经方家。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就一起看一下,他在治疗中风病方面有什么过人之处。

P29

在《古今录验方》这本书中,记载了这么两则医案,这个《古今录验方》就是刚才我们讲的甄权的弟弟甄立言写的,这医案怎么说呢?他说一个老太太,可能是夏天,比较热,自己在那扇扇子,扇着扇着呢,诶,突然这个嘴也说不了话了,胳膊腿也动不了了,估计呢就是中风了,然后呢也不知道,她是根本没去看,还是说看了没效果,反正这一个月以来呢,症状是越来越重,不见好,于是就找到了张苗,张苗看了之后,就给她开了五付药,吃完之后呢就好了。嗯,这是第一个医案。那第二个呢,也是有一个老太太,好几个月说不了话,估计也是中风了哈,但是我们看他说饮食如故,说明这个吞咽功能是没问题的,她呢也是来找张苗看病,张苗看完也给她开了四付这个七物独活汤,吃完之后就好了。好,那我们之前看的那两个医案呢都是中风急性期的,这个呢是恢复期或者后遗症期的,那我们就对比一下他们俩在治疗上有什么不同?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七物独活汤里是没有麻*的。没有麻*说明什么?说明他跟急性期不一样,在急性期的时候,我们看孙思邈说要“常使头面、手足、腹背汗出不绝为佳”,所以你看大续命、小续命、续命煮散里面麻*的剂量都非常大,但是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不需要再用猛药强攻,只需要用独活让他微微汗出就可以了。好,这是第一个区别。那再有一个呢,我们看七物独活汤这个方子里,有半夏,这个是大部分续命汤都没有的,这就说明他在恢复期或者后遗症期要开始兼顾化痰了。这是张苗这则医案带给我们的两个启示。那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有疑问,这个七物独活汤真有这么神效吗?恢复期的病人吃了四五剂就好了?这么好的方子在后世有没有传承呢?

P30

我们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家,释僧深,听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姓释,释迦摩尼的释,是一个擅长医术的和尚,所以也被尊称为深师,那在他的著作里呢,对张苗的这个七物独活汤做了加减,修改了一些药物的用量,并且加了当归、芍药、附子三味药进去,增强了活血化瘀和温阳散寒的力度,而且我们看这个附子和半夏之间形成了一个十八反,增强了它搜刮经络顽痰的作用。在宋代的很多治疗中风的方剂,包括我们熟悉的真方白丸子中,都有这种用法。好,那我们看释僧深对这个方子的评价是“大验”,就说明他自己的确用过,而且感觉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P31

再有呢,我们在南宋朱佐的《朱氏集验方》里也发现了一条关于独活汤的一段记载。这个朱佐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他老喜欢给这些古方、名方改名字,比如我们《伤寒论》里的名方,芍药甘草汤,他就给改成“去杖汤”,这个在我们做中医传承工作的人的来看,他其实是给我们的中医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的。你看,在这里,他又把深师的这个“十物独活汤”改成“附子大独活汤”了。好,我们姑且不管他改名的问题啊,我们就看这个方本身,就是把深师的十物独活汤中的半夏拿掉,换成了人参,避免了十八反,增加了安全性,其他药物都是一样的,另外你别看他这个方子药物用量很大,但其实他是煮散,就像我们喝咖啡一样,你买是买一大瓶,但每次喝的时候其实就擓那么一小勺,剂量很小。好,那我们看他对这个方子的评价是:“其验如神,中风者,此药不过十服,立见殊效也。”所以我们看,七物独活汤这个方子无论是在东晋,还是南北朝,又或者是南宋时期,历代医家对它的临床疗效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那么这种方子,就是我们做中医传承,做中医脑病文献研究的应该去重点挖掘的方子。

P32

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则医案,许胤宗治中风案。许胤宗也是一位非常长寿的医家,他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比甄权大一些,卒于唐武德九年,活了90岁,所以我们看这些晋唐时期的名医确实是养生有道的,个个都很长寿。许胤宗这个医家呢,非常有个性,别人劝他医术这么好,赶紧写本书传下去,他说中医这个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尤其是脉诊方面,讲也讲不明白,所以坚决不立著述。那我们接下来看的这条医案呢,和前面几条不太一样,它是记载在史书里的。

P33

我们看,在《旧唐书》的第一百四十一卷中记载了一么一则医案,说许胤宗还在陈朝为官的时候,这个陈朝就是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的陈,也就是南朝的最后一个*权,当时陈朝的太后,柳太后,突然中风了,说不了话了,找了很多名医过来看,都束手无策,为什么束手无策呢?因为柳太后根本张不开嘴,任你开什么大续命汤、小续命汤,她根本喝不进去。这时候许胤宗想了个办法,既然喝药喝不了,那就用蒸汽,通过皮肤和粘膜给药。说完呢就准备了百来十升的*芪防风汤,给这个柳太后蒸桑拿,结果当天晚上,柳太后就能说话了。从我们现代的视角来看呢,柳太后中风之后呢,出现了构音障碍,还有张口困难这两个主要症状,就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讲的岛盖综合征的表现。这个医案呢,在我们今天看来多少有点不可思议的感觉,没吃药,没打针,没溶栓,就是蒸了个中药桑拿,人就好了,感觉像个民间故事,但是呢,不光单这件事被史官记载下来了,后续许胤宗因此升职加薪当太守的事也被史官记下来了,这就大大增加了这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不然皇上为什么突然给他升官呢?肯定是立功了嘛。好,历史的事儿我们先放一边,下面我们就从中医角度来看一下这个病案。可能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都认为将*芪作为君药来治疗中风病,最早呢就是从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那开始的,但是从这个许胤宗的医案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其实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用*芪来治疗中风了。

P34

同样的,其实我们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里,也可以见到很多用*芪治疗中风的方子。比如说这个风引独活兼补汤,里面就用到了*芪。

P35

再比如这个小*芪酒,也是把*芪作为君药来使用的。诸如此类,类似的方剂还有很多,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例举了。总而言之,我们中医用*芪来治疗中风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你看从南北朝时期的*芪防风汤的汗蒸法,到唐朝的小*芪酒,再到人尽皆知的补阳还五汤,都是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一代一代革新下来的。所以通过许胤宗的这个病案呢,我们至少有两点收获,第一,补气法治疗中风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第二,中药药浴治疗中风,是有史料证明的,是有迹可循,有据可依的。

P36

好,从以上的四个中风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唐代治疗中风的手段是非常丰富的,汤药、针灸、汗蒸等等我们今天常做的治疗它都有;第二,唐代治疗中风的治法是非常多面的,不像我们印象中的,只有一个小续命汤,而且我们这四个医案呢只是冰山一角,其实你看《千金》《外台》里我们没讲到的治法还有很多,像什么后世所说的益气祛风、镇肝熄风、滋阴熄风、补肝益肾、清热开窍、温阳开窍等等这些的方子它都有,而且像我们常说的温病三宝中的紫雪散,以及温开法用的苏合香丸,都是唐代的方子,出处就是《外台秘要》。第三,续命汤的疗效是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的,我们看古往今来这么多医家,包括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这几位在中医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几位医家,即便他们对外风理论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是对续命汤的临床效果还是给予肯定的。

P37

好,中风的医案我们讲完了,下面再一起看两个其他的。先看下这个崔知悌治烦躁案。

未完待续……

绵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