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郗超和谢安政敌 [复制链接]

1#
求治白癜风偏方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921/4699279.html

文/花月の慕容青禾

“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当轴士族”

昆曲《世说新语·举将》里面有三个主要人物,谢安,郗超,褚蒜子。

谢安,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东晋时期的大士族。与琅琊王氏并称为“王谢”。东晋的当轴士族之一。

周鑫的谢安太符合我心目中的谢安了。

司马睿靠南渡的士族扶持建立了东晋王朝,开创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其实就是司马氏与门阀士族共同掌握天下,一开始登场的就是琅琊王氏,但是王敦之乱,打破了平衡。司马绍平定了王敦之乱,虽然没有追究王敦*羽,并且依然给王导等士族人士重要官职,但是他重整各州形势,消除了琅琊王氏宗族占据诸州以凌弱皇室的失衡情形。琅琊王氏就渐渐退出了与司马氏共同主*的局面。

接下来上场的是在平定王敦之乱中有功的高平郗氏和颍川庾氏。

王导、郗鉴,庾亮都是晋明帝内定的顾命大臣,郗鉴和庾亮虽然同为顾命大臣,但是两人也不是一路人,庾亮想罢黜王导,并寻求郗鉴的支持,但郗鉴表示反对。庾亮再写信游说郗鉴,郗鉴坚拒,最终庾亮唯有放弃。

郗鉴阻止了朝中主要士族的剧烈斗争,让经历了两次大动乱的东晋能够维持安定。

郗鉴病逝后,主*大权全部在庾亮之手,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晋明帝皇后。明帝逝后,当时晋成帝只有四岁,庾文君临朝听*,庾氏家族开始崛起,庾亮成为真正的掌权大臣。但其实庾氏家族是东郡四大家族里,无论名望、身份和功绩都是最弱的,靠的是外戚上位。

庾亮之后,经过几番权力斗争,最后的赢家是桓温,桓温的功劳主要是灭成汉,三次北伐。经过桓温十余年的经营,桓氏家族已经囊括东晋半壁江山,掌握天下大半兵权,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士族。

《侯门》中的桓温和郗超,桓温净角,郗超生角。

桓温一度想篡位,但是太原王氏,陈郡谢氏是他的障碍。他们在朝廷还拥有潜在力量,他们拒绝桓温的非分之求,以图维护东晋司马氏的帝位,恢复门阀士族之间的平衡状态。迫于形势,桓温也未敢下手,此年稍后,桓温病重,暗示朝廷对他加九锡,让袁宏起草奏表。谢安见后,动手修改原稿,十多天还未改好,等桓温一死,加九锡之事因此搁置。

桓温和郗超

熬死桓温,谢安走到了台前,东晋便进入了谢安掌权的时代。在四大家族掌权时代,谢氏家族可以算得上是排名第二的豪门士族。

主要是谢氏家族人才济济,各有所长。并且为东晋做出了巨大贡献、

谢鲲、谢尚、谢奕、谢安、谢万、谢道韫、谢混、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谢庄等,谢石、谢玄、谢琰等等。

谢氏家族能人辈出是离不了谢安的教导的,早些年,谢安的兄弟们都出去做官了,只有谢安闲居东山,承担起了教育谢家子弟的人物。谢安兄谢奕的儿子谢玄,女儿谢道韫从小都是跟着谢安的。谢安平素常常用礼节来教导子弟。

谢安出来做官一开始也是为了家族,谢万伐燕溃败,被贬为庶人,此事使谢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谢安自此才开始有做官的志趣。

谢安开始是跟着桓温的,但是谢安绝对和桓温不是一路人,要说桓温是权臣的话,那后来谢安当*就是贤臣,从他教导的一众谢氏子弟可以看出来谢安的思想。

《梦鸡》中桓温和谢安形象,桓温净角,谢安官生。

谢安辅*的背景

门阀士族和司马氏能共天下的关键在于维持平衡。郗鉴希望维持平衡,谢安同样也希望维持平衡。他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为了缓和矛盾、稳定*局,谢安实行了着眼于长远、以和谐安定为重的执*方针。当时桓冲也深明大义,认为自己的德望不及谢安,心甘情愿地以镇守四方为己任。谢安也用桓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事和徐州刺史,镇守京口,后又转任都督七州诸*事,兼任荆州刺史。他对桓冲虽有猜忌,但总体还是达到了“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目的。

但是谢安时期却面临着一件大事,那就是前秦苻坚*权。

这是作者也觉得很悲哀的,为什么英雄人物总是同处于一个时代,站在前秦角度,其实特别希望苻坚能统一,但是站在东晋角度,又希望东晋能保全。

谢安主*时代,前秦已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那接下来苻坚肯定是要南下了,只要伐晋成功,那么苻坚便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世说新语·举将》的背景就是苻坚率兵大举南下,晋室江山,摇摇欲坠。褚太后忧心卧病,谢安、郗超双双觐见,各自带来药方一付……

《世说新语·识鉴》是这样写的: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晋书·谢玄传》: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举将》

《举将》中的另外一个人物郗超是郗氏的代表人物。其实郗氏在士族中并不出彩,可能是郗鉴并不想做庾亮、桓温那样的人物吧。巧的是,他的孙子郗超进入的是桓温一*,还是谢安口中的“入幕之宾。”

这个戏曲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就是谢安和郗超二人的身份,郗超一直是属于桓温桓氏一*,而谢安和桓氏一*向来是*见不合,既然是*敌那自然是见不得对方好的,但偏偏谢安和郗超都不是朋*一类人物,所以这个故事才精彩。

太后褚蒜子为了应对前秦苻坚大*忧心忡忡,谢安和郗超此时来举将,偏偏推举的都是同一人,事实后来也证明了推荐谢玄是正确的选择,也就说明谢安和郗超其实应该是惺惺相惜的人物。

平时再怎么*见不合,再怎么争斗,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大家都深明大义,上下一心,共抗外敌。

桓温主*的时候没有杀谢安,谢安主*时候没有灭桓氏家族,就说明了门阀士族时代的*治形态和人物命运。

戏曲的表演更有趣味性,里面有一个片段是郗超报药名的时候。郗超报上句,谢安就接下句。

郗超:是也!尚书用药失调、写方不当,空怀“远志”,无力“守宫”!喏!“大戟”只知“防己”,未敢“向前”;“将*”恨无“龙胆”,但求“独活”!

谢、郗:不免碾碎“车前草”、错失“马蹄金”、急煞“也白头”、败与“小胡麻”、树不起“功劳木”、喊不来“救必应”、空飞舞“六月雪”、折损尽“大红袍”。

郗超:只落得“苦酒”自饮、“枯草”“浮萍”、惨惨切切、“王不留行”、“王不留行”!

郗超说的谢安全都知道,这个时候两人明明就是心意相通的。

郗超已经和谢安想到了一处,不过郗超这个人就是想压谢安一头,也是为了增加戏剧性,郗超还要贱兮兮的假装数落谢安。

郗超:谢公!可知你与谢玄有叔侄之份,你今举之,谢玄若败,贻误朝野,你何以自处?

郗超:若天不亡晋,谢玄得胜,名满天下、功高震主……谢公,你又何以自处啊?

其实反倒觉得这个地方郗超在替谢安着想,万一后来结果不如意,此刻说反而是给谢安说话,郗超说的个中利害,谢安尽知。但是为了朝廷,谢安别无选择,郗超在逼谢安表明心意。

其实东晋现在面临的困境也是无人可用,如果真的有能力超过谢玄的人在,谢安肯定会举荐,奈何没有。谢安已经重用了桓冲,让桓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事和徐州刺史,镇守京口,后又转任都督七州诸*事,兼任荆州刺史,说明了谢安用人其实是很公正的。

虽千万人吾往矣,谢安举谢玄为将,诸谢子弟必无负太后、无负朝廷、无负天下!

郗超也连说谢安真君子。

知道了谢安举将的是谢玄,郗超说自己的举将表不看也罢,太后也想知道郗超举将的是谁,郗超举将表上是“臣闻苻坚大举南下,朝野惶惶。微臣之意,敢举谢玄……

太后问,谢安在时,郗超怎么却反其道而言之?郗超说“所谓请将不如激将,若不如此,怎得尚书磊落高论?”

褚太后此刻才算宽心了,一个内举不避亲,一个外举不避仇。有他二人,国祚江山,可得保全矣。

历史上谢安的光芒太盛了,看这个戏曲时,却觉得郗超的光芒是压过谢安的。施夏明和周鑫两个人太有戏了。

作者猜测,桓温在时,没有杀谢安,肯定很大一部分有郗超的原因,郗超越激桓温,桓温越不会杀谢安。这就是郗超的聪明之处,郗超对谢安,对桓温都太了解了。

真的很好奇,桓温、郗超、谢安之间咋就组成了一个相爱相杀的故事,而C位人物竟然是郗超。

戏曲总是喜欢呈现大团圆式的结局。《举将》结尾谢安、郗超、褚太后又载歌载舞跳起来,表现了三个人物当时的心境。同样预示了这次举将给东晋会带来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

《举将》精彩的地方在于,比《访戴》、《调筝》的剧情多了几分趣味,看起来轻松,看的时候随着剧情沉浸进去很放松。《破局》也是如此,更有趣,看郗超和谢安的对手戏永远是很精彩的,也可以说看施夏明和周鑫的对手戏很精彩,《破局》里面的两人眼神太有感觉了。仿佛已经看到了东晋一众名士的日常趣味生活了。

也许历史也是这么精彩的吧,能看到魏晋人物系列这样毫无缺憾地被呈现出来,人生也就无憾了。

小明的官生也很有魅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