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上的十次相遇可惜都不长久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呀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21/5390504.html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人物。而那些同时代伟大人物的相遇,往往也会成为历史上耀眼的闪光点,从而被后人津津乐道。

珍惜永久

孔子与老子

老子曾任周朝的图书馆长,学识极为渊博,乃通天彻地之人。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欲行自己的仁义思想于天下,使天下大治。然而,孔子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不免有灰心之时。孔子闻知老子有大智慧,就去拜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诉说自己遇到的苦境:弟子欲申大义于天下,无奈处处碰壁,请老师指点迷津。老子耐心地对孔子讲人生、大道,告诫孔子为人应当懂得谦虚、退让,练就慧眼洞见时势,伺机推行自己的主张。

孔子大有所悟,在其思想之中融入了老子的智慧。《论语》中多次出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言论,这是老子的主张。孔子见老子之后,三日不曾言语。后来,孔子对弟子们说:“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一般的人物呀!”

伯牙与钟子期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伯牙。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

一天,伯牙官船弯到汉阳的一座山坡下,见到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山野樵夫钟子期。

二天,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一听,忙把子期请到船上,美茶相陪,酒肉款待,谈音论律,八拜为交。

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来到楚国汉阳,向一位白胡皓须的老翁问路,老翁一听说是找钟子期,号哭说:“您家莫是那个伯牙大人伯牙先生咧?我期儿坟上都长草了,他闭眼那暂,还要听先生弹琴哪!”

伯牙跌脚捶胸,割断琴弦,举起瑶琴,卯起来往拜石上一摔,高声哭唱:“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杜甫与李白

这一年,李白成为了唐玄宗李隆基的翰林供奉;这一年,李白得罪了朝中的权贵,心灰意冷的李白选择仗剑远游;这一年,杜甫还是一个有志青年,励志要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一年,杜甫没能榜上有名,只能四处旅游寻求安慰。于是李白与杜甫这两位相差了十一岁的伟大诗人相遇了,他们吟诗作对,畅谈古今。
  

秋天,李白与杜甫赴约于梁宋,在这里遇到了边塞诗人高适,三人在一起饮酒作诗,相谈甚欢,三人来到王屋山上阳台观,想拜访道士好友司马承祯,结果司马承祯早已先去,李白顿时怅然若失,乘醉写下了25字草书《上阳台贴》。
  

天宝四年,两人一起拜访高人隐士,同行共眠,醉酒吟唱,好不快活。对此景象,杜甫更是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诗句。

在这一年的冬天,李白与杜甫分开了,连接两人情谊的只有一封封书信,一句句诗词。“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刘邦遇见张良

刘邦在沛县起义后,事业一直磕磕绊绊,很不顺利。令刘邦更加郁闷的是,自己的好哥们雍齿竟然背信弃义,带着刘邦好不容易打下的丰邑投靠魏国。刘邦带兵攻打雍齿,想要夺回丰邑,但没有成功,只好退回到沛县。

就在刘邦前往留县的途中,刘邦与张良偶遇,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之感。张良依据《太公兵法》给刘邦献策,刘邦常采用张良的计谋。这让张良对刘邦赞叹不已,惊为天人。他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人间的。”

良禽择木而栖,张良在众多英雄豪杰中一眼相中刘邦作为自己辅佐的对象,其中又隐含着历史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一方面体现在张良的高瞻远瞩、慧眼识人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刘邦的个人魅力上。

刘备与孔明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为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特意拜访隐居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面。

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刘备于是拜孔明为军师。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不悦。秉性耿直张飞更是满腹牢骚。刘备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刘备在孔明的辅佐下,东联北伐,占荆州,取益州,军事上节节胜利,势力不断扩大,最终与魏、吴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最终,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亲和睦,共建蜀汉的历史伟绩!

李世民与魏征

读唐史宰相,看到贞观之治中李世民和魏征开创的“贞观之治”,那段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帝王从谏如流、宰相直言不讳的局面,两个人共同开创的一段开明清朗的治理局面。

作为中国历史上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帝王,李世民具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这是“贞观之治”的基础。而魏征审时度势和对人的准确判断,他对于谏言“度”拿捏也是非常到位的,常根据情形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李世民思念亡妻,在宫中建起了层观。一次让魏征陪同指着昭陵方向问魏征,魏征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道:“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征闻言回答:“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李世民听后下令拆掉了层观。

历史上在这段“贞观之治”,是君和臣相辅相成、共同开创的局面,缺一不可。魏征的离世,让李世民非常伤心,为此废朝五天,之后便有了那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苏轼与欧阳修

苏轼是天才少年,在他父亲因《六国论》名满开封的时候,三苏的名字已经传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耳朵里。

嘉祐二年(公元年),欧阳修在科举考试中做主考官,他阅卷时看到一份写的特别好的策论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以为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定了个第二名,没想到揭榜之后,发现是苏轼写的。

欧阳修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给梅尧臣的信里面,他又补充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之地也!从此,宋代文坛的旗手慢慢由欧阳修变成了苏轼。

戚继光与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湖广江陵人。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定远,再迁山东登州。

张居正开始步入大明帝国的政治舞台时,离朱元璋立国差不多已有年了。虽然明帝国开始倾颓,政纲混乱不堪,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却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张居正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大明帝国到了晚期,东西南北俱有边患,境内外烽烟四起,饱受“南倭北虏”、“夷”军突起的困扰。张居正倍加重视国防建设,试图扭转明朝“重文轻武”的风气,愿与武将分享更多的权力。他把最优秀的将领放在护卫京师最重要的蓟镇、宣、大、山西和辽东等地,并根据不同前线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战略部署。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文武之才皆鼎盛。边陲四方,闪烁着久经战火洗礼、为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的将星们,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等人作为能征善战的名将适逢其会,被张居正赏识、提拔和支持,其中尤以戚继光为甚。

张居正看中戚继光的军事才干,一以贯之地支持并维护他,两人密切合作长达十六年之久。戚继光借助张居正的支持实现他的理想,在蓟镇再展雄风,他本人也对张居正礼敬有加,将相关系非同寻常,演绎一段将相相得的佳话。

正是因为张居正的坚强后盾,戚继光得以在党同伐异的政治乱局中,稳坐江南荡寇钓鱼台,名垂华夏民族英雄榜。

左宗棠与胡雪岩

左宗棠作为晚清政坛传奇人物,胡雪岩作为晚清商界的传奇人物,两人合作10多年,一直被誉为政商合作的典范。

年底,左宗棠被被曾国藩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可左宗棠两袖清风,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正一筹莫展时,胡雪岩雪中送炭,左宗棠左宗棠奏请朝廷,将胡雪岩调入了自己军营,主持杭州城解围后的善后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于是,胡雪岩便成了楚军的后勤总管。

年,左宗棠亲率大军远征新疆。但当时国库空虚,在深感绝望、走投无路之际,左宗棠想到了胡雪岩,胡雪岩为西征军的军费东奔西走,并向汇丰银行贷出了千万巨款,最终在左胡的合力下,成功收复新疆。

左宗棠由一等伯晋封二等侯、并谥文襄,胡雪岩也因此被授予布政使衔,赏黄马褂、戴二品红顶,并总办“四省公库”,成为著名的“红顶商人”。

每一个遇见,都是一次传奇故事的酝酿;第一次遇见,都是一个崭新舞台的展示。遇见谁,就是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或情投意合,或互相提高,或教学相长,或强强联合,总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领悟人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