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衰中医辨证论治及方药 [复制链接]

1#

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为多种慢性心系疾病反复发展,迁延不愈的最终归宿。临床上,轻者可仅表现为气短、不耐劳累,重者可见喘息心悸,不能平卧,或伴咳吐痰涎,尿少肢肿,或口唇发绀,胁下痞块,颈脉显露,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喘悸不休,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西医学中的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心瓣膜病、肺心病等导致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轻重缓急心衰是多种慢性心系疾患的终末阶段,临床需首辨病情的轻重缓急。轻者仅表现为气短、乏力,活动耐量下降,重者则可见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尿少肢肿、口唇发绀,甚至端坐呼吸、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病轻者可缓治其本;病重者需急治其标。

2.辨标本虚实心衰的病位在心,属本虚标实之证,总以心气亏虚为本,瘀血、水饮为标,病理演变可从心、肺渐及脾、肾,并逐步损阴伤阳,但终以心虚为主。本虚需辨气、血、阴、阳及脏腑之异,标实需明瘀血的程度和饮邪的有无。气虚血瘀是本病的基本证候,随病情进展可渐次出现“瘀久成积”和“瘀血化水”的标实重症。

(二)治法方药

心衰的总体治疗原则为补气温阳,活血利水,兼顾阴津。早期以心肺气虚为主,邪实不著,投之以保元汤补益心肺,助心行血,若偶见劳倦后肢肿,酌加防己黄芪汤化裁以补气利水,平素可常服芪参益气滴丸。中期因气虚不复,运血无力而致瘀,瘀血不去,阴血难生,成气阴两虚、瘀血内阻之证,常用生脉散酌加生地黄、黄精、玉竹、丹参、檀香、三七等益气养阴活血之品。后期气虚及阳,瘀血日甚,血津外泄,水湿泛溢,见喘促心悸、肢肿尿少、腹胀纳呆等症,投之以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或己椒苈黄丸温阳化气利水,并酌加白豆蔻、砂仁、薏苡仁等运脾开胃,但要注意祛邪需中病即止,防止因过度利水造成阴伤和血瘀加重,亦可选用益母草、猪苓、泽兰、牛膝等活血利水之品,中成药可口服参附强心丸或芪苈强心胶囊;喘脱亡阳之时需立即回阳固脱,急投参附龙骨牡蛎汤加山茱萸、五味子等增强收敛固脱之力,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药在心衰“潜证”和缓解期的作用。临床部分心衰病患者因症状不著或不典型而未被明确诊断,或者还有部分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其血流动力学异常虽不明显,但神经内分泌活化相关的心脏重构却在发展,这将直接导致心功能的恶化和不良预后,所以其治疗不应仅以血流动力学恢复为最终目标。从中医角度而言,心室重构可归属于“络积”范畴,乃正虚日久,虚气留滞,痰瘀互结,结久成积,深伏络脉所致,与心衰病程同步,但可早于症状出现,故针对性治疗需适当前移并贯彻始终,中药中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散结之品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均被证实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神经体液系统的异常激活,阻断心室重构

最低0.27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