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黑色素种植梅兆荣:中德文化交流大有可为
《中国新闻出版报》:据您了解德国大众对中国文化关注度如何?他们关注中国文化和图书中的哪些方面?
梅兆荣:我感觉德国普通大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中德两国1972年建交之后交往逐渐频繁,了解也日趋加深,但主要是集中在*治、经济等方面,文化方面的了解相对滞后。中国电影在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德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但是能够相对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仍然是少数人,甚至局限于少数精英。比如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就非常了解和推崇中国文化,而且熟悉中国3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他在2006年出版的《与中国为邻》就是一本向德国大众介绍中国方方面面的图书。
近年来,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德国大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增强,文化交流活动也丰富了。据我工作中的了解,德国大众比较喜欢中国杂技艺术和中国水墨画,中国电影在德国也比较受关注,但德国大众对于中国文学艺术还不够了解。在中国,即使没有读过歌德、海涅的著作,受过中高等教育的知识份子也知道这些作家,但在德国,普通读者可能不知道鲁迅。不过这种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德文出版而有所改观,德国大众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在欣赏与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德国读者非常好奇为什么中华文明可以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
《中国新闻出版报》:德国媒体是否关注中国图书和文化市场?他们怎样报道中国、中国文化以及文化交流活动?
梅兆荣:随着两国经贸往来的增加,德国媒体开始关注中国文化,但对图书还不是特别关注,这其中语言是个重要因素。因为语言障碍,德国媒体从业人员不会读到很多中国图书,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在全球建立了80多所孔子学院,但这仅仅是个开端,目前国内提供给孔子学院的图书尚不太适销对路,有些图书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式不太符合欧洲人的口味,而且我们的文化交流投入也还不够。相比较而言,德国歌德学院在中国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大有可为。中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我们不仅要让国外受众了解我们的过去,更要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现在以及中间的过程,这是我们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事情。只有国外大众了解了我们的文化以及内涵,他们才可能会理解我们在一些具体问题中为什么这样做,否则仅仅从欧洲人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衡量我们的作为,可能就会产生偏差和误解。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怎样展示自己?
梅兆荣:国际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单项、单一的文化活动,它的内涵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它折射着思想、经济、*治的很多方面。不同国家之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文化交流中这些差异也会体现出来,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是正面的宣传中国文化,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国外大众对我们理解的偏差,只有通过思想文化的交锋增加共识,才能促进相互了解和理解。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担任大使期间通常会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作为礼物赠予德国朋友?
梅兆荣:德国朋友比较喜欢中国的瓷器和手工艺品,中国的刺绣、邮票、唱片等也是我们经常作为礼物赠送德国朋友的,有时候也会送荣宝斋的中国画复制品。两国交流中赠送图书通常会选择画册这类没有语言障碍的图书,但中国画册选择面较窄。中国风景非常美,我们期待中国画册可以更精彩、更丰富。